帝 王 国 君 — 赵 氏

    中华赵氏网 2011/8/31 9:41:06 万家姓


 

赵 章:(公元?~前375年),著名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谥号“敬侯”。
公元前386年赵章于即位之初,以其远见卓识,力主迁都邯郸,为实现赵国北进的战略打下基础。之后,赵章通过对卫国、魏国的一系列战争积极向外扩展,进一步巩固了国都邯郸的地位。
赵 雍:(公元前?~前295年),赵武灵王,名雍,赵肃侯之子。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在位时间从公元前325~前299年为期二十六年。
赵雍即位之初,由于年少未能听政。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赵雍十九岁开始实行“胡服骑射”,改传统的甲兵为骑兵,改车战为运动战,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成为秦国向东发展的新障碍。
秦昭王为了打击赵国,曾派穰侯魏冉到齐国,约齐闵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联合五国围攻赵国。政治家苏秦识破了秦国的阴谋,劝告齐闵王放弃帝号,发动合纵,会合燕、韩、魏、赵等五国军队,于周赧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7年)联合征讨秦国,秦国被迫割地给魏国、赵国以求和解。此后,赵国将领赵奢、廉颇和赵国丞相蔺相如一再粉碎了秦国的军事进攻和外交重压,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和国土。
赵雍在公元前299年传位给太子赵何(赵惠周文王),自称主父。后来因宫廷政变,他饿死在宫中。

赵 陀:(公元前?~前137年),赵国真定人(今河北石家庄古城),南越国第一代君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他有意将岭南并入大帝国的版图,就在秦朝立国两年之后,秦军分若干路进入岭南地区。秦朝军队进入岭南之后,在岭南设立三个郡,一个是南海郡,广州周围的地方;一个叫桂林郡,是广西的中部和北部地方;还有一个叫象郡,等于现在的高州、雷州、广西、连州加海南岛一直到越南的中部。秦大将屠睢统领大军南征,岭南的部落各自为战,互不相属,很快就瓦解了。但是南越民族非常刚烈骁悍,他们不愿臣服,实行坚壁清野,部落战士从山林或者水路出击,打得秦军不知所措,最后用诱敌深入之计,在山谷设伏,以夜战大败秦军,连主帅屠睢都被杀死。史籍《淮南子》中记载了这一场著名的战役,谓“伏尸流血数十万”,这是秦军连荡平六国时都未曾遭受过的重创。该书还记载残余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显见得征服岭南绝非易事。秦军的弱点除了不擅山地战和水战之外,还在于补给线太长,粮草运输相当困难。秦始皇就派军队和民工开凿了水运工程即“灵渠”,将湘江水引入漓江,然后又汇入珠江,一举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从而解决了南下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灵渠的建成,虽然是出于军事目的,但它对南方的开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国人继万里长城和都江堰之后所创建的又一个伟大工程。
秦朝第二次南征,任命任嚣为主帅,赵陀为水军统领,领军五十万,特别是选拔了原来吴国、越国善于水战的军士,又采取步步为营、避免孤军深入的稳妥策略,很快扭转了战局。任、赵二人最明智之处在于“攻心为上”,善待当地土著,结交各部酋长。南越民族分三大支,其中栖息在今广西桂江流域与广东西江流域的的这一支,称之为“西瓯”,他们的抵抗最激烈,但这一支的大酋长终于被秦军擒杀。在公元前214年,中国的统一霸业遂告完成。
秦朝统一岭南后不久,就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赵陀本是秦军将领、南海龙川令。南海尉任嚣临死前把位子传给了他,赵陀掌权后收拾了原来秦朝的官僚,任用自己的党羽,“急绝道聚兵自守”,没有参与灭秦革命,这可能是驻守岭南的秦军士卒都已经地方化了的缘故。
南海尉任嚣是个深谋远虑之人,他看清“秦为无道,天下苦之”,也看出中原各方“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他决心拥兵自重,据关自守,保境安民,不参与流血纷争,最终割地称王。可惜任将军短寿,便于临终时将这套大计交付给赵陀。赵将军依计行事,派重兵封锁秦关,隔绝岭南岭北的交通,阻止战火向南蔓延。公元前204年,赵陀乘中原楚汉相争之际,在公元前208年兼并了桂林、象郡,建立了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从这个时候起,岭南出现了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自己的政权。
以此为标志,岭南文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据史籍《史记》记载,当时秦朝曾有计划地向岭南移民二十万,其中多系戴罪在身的犯人或是秦王朝不放心他们留居中原的姓氏家族。后来戍守南疆的赵陀又上奏朝廷,请求遣送三万名未曾婚嫁的女子到岭南,为士卒缝补征衣。其实也是为了解决他们结婚成家的人生大事。秦始皇批准调集一万五千名中原女子南下,这当然是"杯水车薪",数十万留守岭南的秦军后来大多数都与本地的越族女子通婚了。秦朝设立的郡县制,全国有三十六郡,其中岭南有三个郡,南海郡包括今日广东的大部分地区,桂林郡包括了今日广西的大部分地区,象郡包括了今日越南北部和广西的部分地区,这三个郡都由南海尉任嚣统管。由于岭南山重水复,交通不便,与中央王朝的联系相当困难,加上土著人的反抗尚未完全平息,秦始皇特许南海尉有军、政、财三位一体的独立大权,这客观上给未来的南越王国割据创造了条件。秦始皇在统一岭南之后四年就去世了,而在第二年(公元前209年)即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大起义。“天下苦秦久矣”,各路义军揭竿而起,不出两年,秦王朝就灭亡了。
赵陀既无西楚霸王项羽之胆魄,麾前也无刘邦的文臣武将张良与韩信,更无逐鹿中原的抱负,但若论治理好一个小国寡民之邦,他的能力却绰绰有余。他乃行伍出身,刀兵要挟唬不住他。赵陀南来后一直任龙川县令,对地方民政了若指掌,南越国的五岭雄关如一道天然屏障,阻隔了中原的兵燹与匪患的南伸,在天下大乱之际,唯有南越一处国泰民安,经济昌荣。南越国的疆域其实也并不比以前的宗主国楚国小,它包括了两广、海南的全部和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和越南的一部分。
赵陀是在岭南发展史上有重要作用的人,其重要的贡献是建全了岭南地区的行政建制。他设立郡县,开始把岭南当地的老百姓编到户籍里。另外,赵陀是河北人,他到了岭南这个地方后,非常注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给汉朝皇帝信里自称为“南夷大长老”。南越国的势力最强大时,东到福建,西到贵州。在其统治过程中,除因吕后干政的几年外,一直与东汉中央王朝保持着相当好的关系。这是一种很特别的关系,是名义上的归顺。南越王所辖的地方在当时从来没有真正给东汉王朝进过贡赋,也没有接受过汉朝派来的任何官员,这是很重要的两个“自治”标志。
汉高祖得了天下后,刘邦审时度势,觉得还是不便妄动干戈。汉朝派了使臣陆贾南来册封。此后赵陀接受了西汉王朝授予的“南越王”封号,并与汉王朝修好,从中原引进大量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积极发展生产。为了岭南社会的安定,赵陀还采取了“和辑百母(越)”的策略,内容包括:一,吸收越人首领参加政权管理,让各地民族首领自治其民;二,尊从越人习俗;三,鼓励汉越通婚,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四,输人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发展生产;五,与周邻地区民族和睦修好。这些政策措施的推行,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促进了岭南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正如史籍《史记?商帝纪》中所述:“南海尉陀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越)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
据史料记载和文物发掘,南越国在中原战乱连绵的年代里,致力发展生产,使得落后的岭南已经追平、至少是大大拉近了与中原生产力的距离。难得的是,赵陀对民智的开发、文化的扶植颇有贡献。这可能得益于赵陀的长寿,相传他活到百岁高龄,之所以不能确证这一点,无非是查不到他的生辰,但有案可稽,赵陀治理南越国长达六十七年之久,这个边陲国邦总共才存在了九十三年,赵陀在位时间就占去了三分之二之多。在他的治下,汉字开始普及,粤语作为一个独特语系,开始形成,其特色是中原的语言结合当地越族的土语,是汉越文化的混合体。今日的粤语保留了最多的中原古汉语,其原因就在于此。
另外,在南越国旧址中历次文物大发现,都出土了很多乐器,据考,它们从音乐体系上基本属于中原汉乐,但加入了大量的越族地方乐器。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种南北融合,应该正是南越统治阶层的文化取向。广州有个南越王墓,在南越王墓内找到赵陀的孙子即第二代南越王赵昧的印,上面刻着“文帝行玺”,在史书记载中,从来没有公开称过皇帝,但他的印玺却自称“文帝”,这是很特别的。这反映了当时南越王政权在政治关系方面的实际情况,南越王在对汉朝称臣王的同时,自己也称帝,这是岭南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政治现实。
汉朝到吕后垂帘听政时,南越国与中央王朝关系恶化,主要是因为吕后改变了先帝的睦南政策,她禁止贩卖铁器农具和马牛给南越国,即使卖出牲畜,也只给公的,不给母的,使之不能繁殖。赵陀三次派使臣赴长安上奏,都被扣留。吕后还铲平了赵陀在河北老家的祖坟,杀尽赵家宗族在中原的人丁,导致南越国叛汉自立,赵陀称帝,但这种格局自吕后身亡、汉文帝当政之后就结束了。汉文帝重修赵家祖坟,又派老臣陆贾出使南越。赵陀遂自动废除帝制,再度称臣。
至汉武帝时,赵陀已故,南越王位已传到第三代,这时南越国发生了内乱,王室宗族与做过三朝宰相的本地越族士绅发生冲突,叛乱势力废去汉族王太后所生的太子,拥立越族王妃所生的长子为南越王。此时的汉朝国力鼎盛,汉武帝即乘机发大军南下讨伐,历时将近一个世纪的南越国终于走进了历史。
当汉武帝平定了南越国,统一岭南后,沿承赵陀制定的“和辑百越”政策,任用当地民族首领为官,实行“以其故俗治,无赋税”政策,并令“南阳、汉中以往,各以地比给韧郡吏卒奉粮币物,传车马被具。”这一政策的实施,开创了我国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的先河,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效仿。

赵匡胤:(公元927~976年),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在位时间从公元960~976年为期十七年,终年五十岁。
赵匡胤在二十一时离家外出游历,二十三岁投奔后周太祖郭威帐下,开始征战沙场。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赵匡胤典领禁军,随后周世宗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越。三十岁时拜定国军节度使,三十一岁升迁为义成军节度使。后周世宗去世后,三十三岁的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再升迁为归德军节度使。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农历1月,三十四岁的赵匡胤代周建宋。
宋太祖最主要的成就,就是恢复了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他平定二李之乱,吞并荆湖,攻取后蜀,灭南汉,亡南唐,迫使吴越和漳泉称臣,基本上结束了唐中叶以来藩镇林立、军阀割据的局面。宋太祖又是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制定者,其实行的许多政策对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些都无损于赵匡胤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宋太祖一生,从流浪汉到普通士兵,又从士兵到将军,最终成为宋朝的开国君主,其经历富有传奇色彩。黄袍加身:乱世造就的君主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农历11月,安禄山起兵反唐。在平叛过程中,唐朝的节度使们拥兵自重,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盛唐逐渐走向衰弱。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温迫唐哀帝逊位,建立了后梁国,中国历史进入了战乱纷争的五代十国时期。在这五十余年里,各地的将领们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兵强马壮,就能称王称帝,为此,他们甚至不惜演出一幕幕亲子杀父、兄弟相残的惨剧。普通百姓生活在战乱不断的环境中,更是朝不保夕,他们迫切希望社会稳定下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成为时势造就的英雄。
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农历2月16日,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史籍《宋史·宋太祖本纪》中记载赵匡胤先世为涿州人,后人遂以为赵匡胤祖籍涿州。但是,在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赵匡胤的侄子宋真宗赵恒曾下诏封其祖父宋宣祖赵弘殷的远房赵氏宗族为官,在诏书中明确指出保州(今河北保定)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为赵氏故里。宋真宗开此先例后,其后的历代皇帝直至南宋的宋高宗都对保州赵氏予以照顾。宋真宗此时距北宋建国不过四十年,断乎不会将祖父籍贯弄错。然而,由于史书记载的差异,赵匡胤家族祖籍究竟在何处,尚待考。
赵匡胤的祖辈均做过官,其父赵弘殷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爱将。由于出身将门,赵匡胤自幼便学习骑射,表现出极强的恒心和毅力。他曾找了一匹没有驯服的烈马来练骑术。赵匡胤才骑上马,那马却不甘人骑,使起性子来,直朝城门狂奔。赵匡胤猝不及防,一头撞在城楼上摔了下来。在场的人大惊失色,都以为他必受重伤。哪知赵匡胤却猛地从地上跃起,迅速追上烈马,纵身跃上,将烈马驯服,自己却毫发无损。
赵匡胤出生后十几年,朝代两度更迭。其父赵弘殷也在唐庄宗被杀后备受冷落,赵家逐渐衰落。到了赵匡胤二十一岁时,就连生活也变得十分艰难。赵匡胤正值风华正茂之时,他眼见不能依靠父亲谋取前程,便辞别父母和成婚三年的妻子,离家外出闯荡。赵匡胤离家后,一路南下,穷困潦倒,受了许多白眼和冷遇。他曾投奔父亲昔日的同僚王彦超,希望能谋一官半职。王彦超看到赵匡胤落魄的样子,竟像打发乞丐一样,给了他几贯钱,便把他赶走了。赵匡胤无奈中拿着这几贯钱去赌博,哪知手气竟是出奇地好,盘盘皆嬴。当他满心欢喜地拿钱离开时,那些红了眼的赌徒却欺负赵匡胤是外地人,一拥而上,将他按在地上,一阵拳打脚踢,抢了他的钱财之后扬长而去。
两年的流浪生活颇为艰辛,但却磨练了赵匡胤的意志,也开阔了眼界。一天,赵匡胤到了襄阳一所寺庙里。院中住持饱经沧桑,阅世知人颇深。他见赵匡胤方面大耳,虽风尘仆仆,却难掩富贵之相,一身不起眼的装束,却透出英伟之气,又见赵匡胤谈吐不凡,胸中自有一番天地,便劝赵匡胤北上。南方地区相对较稳定,而北方却是战乱频繁,乱世出英雄。赵匡胤接受了住持的建议,便骑着住持送给他的驴北上。
一.陈桥黄袍加身:
赵匡胤到了邺都后,投奔了后汉枢密使郭威。西夏乾祐三年(公元951年),郭威发动兵变,建立了后周政权,是为周宋太祖。赵匡胤因战功被升为皇宫禁卫军的一个小头目。周宋太祖的养子、开封府尹柴荣时常出入皇宫,见赵匡胤颇有才能,便将他调到自己帐下,让他做开封府的骑兵指挥官。周宋太祖无子,柴荣是皇位继承人。赵匡胤到了未来皇帝的门下,由此走上了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周宋太祖病逝,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这时,北汉刘崇联合辽国大举进攻后周,后周世宗调兵遣将,御驾亲征,赵匡胤随同出征。双方在山西高平展开激战。战斗开始不久,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等人临阵怯场,自乱阵脚,周军呈现溃败之势,而后周世宗身边只有赵匡胤和另一个将军张永德所率领的亲兵四千人。危急之时,赵匡胤镇定自若,建议后周世宗兵分两路夹击辽军,得到同意。赵匡胤和张永德领兵直扑敌军,赵匡胤高喊为主效忠的口号,士气大振。后周的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投入战斗,世宗终于打败汉辽联军。
班师回京后,赵匡胤因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还被周世宗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赵匡胤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使后周军队的面貌大大改观,增强了士兵的战斗力。更为重要的是,赵匡胤在整顿军队过程中,逐渐在禁军中形成自己的势力。他结交禁军其他高级将领,其中,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李继勋、王政忠、刘庆义、刘守忠、刘延让、韩重赟与赵匡胤结为“义社十兄弟”。此后几年里,赵匡胤又陆续将自己的心腹罗彦环、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和王彦升等人安排到禁军中担任各级将领,进而从上而下控制了禁军。此外,赵匡胤还网罗人才组成自己的智囊团,他帐下有大批谋士,如赵普、吕余庆、沈义伦、李处耘和楚昭辅等人,后来还有他的弟弟赵匡义。
后周世宗是位很有作为的皇帝,素怀统一天下的大志。在他为统一进行的战争中,赵匡胤战功赫赫,官位一步步上升,被封为节度使,逐渐成为后周世宗的左膀右臂,掌握了军政大权。但赵匡胤要做皇帝,眼前还有两个大障碍,这就是周宋太祖的女婿张永德和外甥李重进。
张永德和李重进都握有兵权,但李重进的地位比张永德高,张永德心中很不服气,两人之间的矛盾很大。后周世宗为此设立了殿前司都点检一职,让张永德担任,这样,张、李二人便平起平坐。张永德与赵匡胤交情深厚,赵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贺氏去世后,续娶将军王饶的女儿,张永德赠给赵匡胤大量钱财,让他办了个风光的婚礼。但张永德毕竟是赵匡胤当皇帝的阻碍,因而赵匡胤不得不除掉他。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北征,无意中得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显然是有人事先安排好要陷害张永德,但后周世宗还是起了疑心。北征途中,后周世宗染病,只得回京。病危时,他又想到了那块神秘的木牌,心想张永德手握重兵,又与李重进争权夺利,格外担心张永德发动兵变。于是,后周世宗解除了张永德都点检之职,换上了自认为很可靠的赵匡胤。赵匡胤一箭双雕,既除去了一只拦路虎,还成为禁军的最高统帅。
除去张永德后,便轮到李重进。李重进缺乏政治家的远见,他虽手握兵权,却没有形成自己牢固的政治势力。后周世宗去世后,继位的恭帝柴宗训年幼,大权掌握在赵匡胤手中。赵匡胤便设计轻而易举地将李重进名升实贬到扬州做节度使,从而控制了整个京城的局势。不久,在赵匡胤和他帐下谋士们的精心策划下,通过陈桥兵变,赵匡胤最终实现了从流浪汉到皇帝的梦想。
当时后周的局面是主少国疑,人心浮动,一场早已策划好的兵变便迅速上演了。后周显德七年春节,人们正沉浸在欢庆祥和的佳节气氛中,边境却传来了辽国与北汉国联合入侵的紧急军情。宰相范质和王溥并未核查消息是否属实,便急令赵匡胤率领军队北上御敌。然而,十年前河北边境入报,契丹犯边,当时身为后汉枢密使的郭威奉命率大军北征。当军队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时,郭威忽然发动兵变,自立为帝,建立了后周政权。再加上此前早就流传“点检做天子”之说,人们只觉得眼前之事宛如当年的翻版。因此,当位高权重的赵匡胤奉命北上时,京城中流言四起,到处都流传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
后周显德七年农历1月3日,赵匡胤率军从京城开封出发,当晚抵达距京城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当大军刚出城门时,有个号称通晓天文的军校苗训指着天上说,他看到了两个太阳在相互搏斗,并对赵匡胤的亲信楚昭辅说这是天命所归。这类说法无非是改朝换代之际惯用的伎俩而已,然而,这场煞有其事的谈话迅速在军中传开,军中将士议论纷纷:“当今皇上年幼,不懂朝政。我们冒死为国家抵抗外敌,也没人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先立赵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
赵匡胤早已知道军中将士们议论之事,他暗中部署,派亲信郭廷斌秘密返回京城,与心腹将领石守信和王审琦约为内应,一旦大军返京,便由他们打开城门。当日夜里,赵匡胤喝得醉意朦胧,拥被大睡。到了清晨时分,一夜未眠的将士们握刀持剑,早已环立帐前,呼声四起。有些将士全副披挂,准备径直入帐。守在帐外的赵匡义和赵普见状,连忙进帐唤醒赵匡胤,拥他出帐。帐外将士一见赵匡胤出来,便大声高喊道:“诸军无主,愿奉太尉为天子。”赵匡胤来不及回答,一件黄袍已披在他身上。众将士一齐跪拜在地,三呼“万岁”,呼喊声震耳欲聋。赵匡胤假装推辞,众将士不依,扶他上马南行。赵匡胤佯装无奈,说将士们贪图富贵强立他为天子,因此必须听他指挥,众将士都答允。
赵匡胤立即整饬军队回京,早已等候的石守信和王审琦打开城门迎接新皇帝。赵匡胤在众人配合下迅速控制了整个局势。
正在早朝的后周大臣们得知兵变消息,个个大惊失色,手足无措。宰相范质握着王溥双手,悔恨不该仓促出兵,直握得王溥双手几乎出血。只有大臣韩通立即从朝中回家,企图组织抵抗。但刚进家门,便被赵匡胤的部将王彦升所杀。
将士们冲进朝堂,逼迫范质、王溥等人来到都点检衙门。赵匡胤见到他们,假装伤心不已,说他受先皇厚恩,今日为将士们所逼,到了这般地步,实在惭愧。范质正想答话,军校罗彦环持剑上前,厉声喝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范质等人面面相觑,深知已无回天之力,只得一齐跪拜在地,口呼“万岁”。
赵匡胤见众官已被收服,立即赶往皇宫,迫后周恭帝逊位。文武百官就列后,发现尚未制定禅位诏书。哪知,翰林学士陶穀却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诏书念给百官听。赵匡胤换上龙袍,接受群臣朝贺,正式登极为帝。由于其所领归德军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于是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赵匡胤便是宋太祖。
宋太祖即位后,封柴宗训为郑王,其母亲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京,终生奉养,其后代也受到宋朝历代皇帝的照顾,据说这是赵匡胤亲自立下的规矩。
赵匡胤做了皇帝,很多关于他是“真命天子”的说法便流传出来。道士陈抟骑驴出游,听人说赵点检做了天子,高兴得从驴上摔了下来,拍掌欢笑说天下从此太平了。甚至连赵匡胤的出生和幼年经历,人们都附以传奇色彩。据说赵匡胤出生时体有异香,三日不散,其父便给他取了个乳名叫“香孩儿”。赵匡胤、赵匡义兄弟幼时随母亲杜氏逃避战乱,因年幼,便被杜氏放在箩筐里担着走,被陈抟见到了,不无感叹说:“都说当今没有真龙天子,却将天子挑着走。”事实上,这些都是后人的附会之说。赵匡胤之所以能代周建宋,是与五代乱世和他个人的才能分不开的。
二.杯酒释兵权:
面对新政权,后周旧臣中识时务者则俯首称臣,但也有不甘任人摆布者,尤其是昔日与宋太祖一样手握兵权的将领们。后周世宗去世后,怀有帝王野心的人又何止赵匡胤一个?只是赵匡胤捷足先登,使其他人失去机会,但并没有打消他们的念头,他们仍在等待时机去实现自己的帝王梦想,李筠和李重进便是其中代表。
李筠,镇守潞、泽、沁等州达八年之久,他为人骄横跋扈,连周世宗都不放在眼里。宋太祖继位后,曾遣使者去封李筠为中书令,欲用高官厚禄来笼络这位后周老臣。李筠竟下令将使者拒之门外。经过幕僚反复劝说,他勉强接待了使者,但却在招待使者的酒宴上挂起周宋太祖的画像放声大哭,表示对宋太祖的强烈不满。此事被北汉国主刘钧所知,便许诺帮助李筠起兵攻宋。李筠长子李守节不同意父亲的做法,但劝阻无效。
宋太祖得知李氏父子意见不一,任命李守节为皇城使以探李筠意图。李筠也趁机派儿子入京,以窥伺朝中动向。李守节入宫,宋太祖开口便叫他为太子,吓得李守节魂飞魄散,连连叩头表示效忠新君。宋太祖让李守节回去劝李筠打消造反的念头,哪知李筠不听儿子劝告,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4月正式起兵。然而,李筠狂妄无谋,他没有采纳幕僚们的一些正确建议,竟率军直捣汴京。宋太祖派大将石守信、高怀德、慕容延钊和王全斌等人率军平叛。此时,曾答应出兵相助的北汉刘钧却坐山观虎斗,竟按兵不动。石守信在两军的初次交锋中大败李筠,打击了他的锐气。同时,宋太祖又率军亲征,李筠连遭败绩,退入泽州城。宋太祖亲自指挥各军攻城,泽州城破,李筠投火自焚,李守节以潞州降宋,李筠之乱被平定。
当李筠反宋时,南方的李重进欣喜若狂,连忙派幕僚翟守珣星夜前往李筠处联络南北夹攻之事。哪知翟守珣却去了汴京,将李重进的计划详细告知了宋太祖。当时由于应付李筠之事,为避免分散兵力南北作战,宋太祖让翟守珣回去设法拖延李重进起兵的时间。翟守珣回去后施展巧舌,诋毁李筠不足与谋大事,劝李重进不要轻举妄动。志大才疏的李重进果然中计,没有及时起兵,错失了良机。
李筠之乱平定后,宋太祖便全力对付李重进,先改授他为平卢节度使,守青州。李重进拒绝离开扬州,于宋建隆元年农历9月起兵。宋太祖命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和宋延渥等领兵平叛,并再次亲征。这场叛乱不过五十天便被平定,李重进自杀身亡,其党羽多被宋太祖处死。
二李叛乱的平定,不仅慑服了后周旧臣,更重要的是警示那些武将们必须服从新政权。但是,五代时期那种朝为比肩之臣,暮有君臣之分,骄兵悍将们将弑主篡位视同家常便饭的阴影依旧笼罩在宋太祖心头。二李的相继叛乱使宋太祖更加确信拥有重兵的武将和藩镇是国运长久最大的威胁。然而,国家处于建立初期,天下四分五裂,进行统一战争和巩固边防都需要武将统兵征战。宋太祖心中忐忑不安,遂找心腹赵普来商量此事。
宋太祖问赵普:“天下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这是为何?我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有何方法?”赵普说:“陛下能如此考虑,天地神人之福也。唐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其原因无他,只因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别无他法,惟有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宋太祖便表示已明白他的意思。于是,宋太祖精心设计了一场夺兵权的酒宴。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农历7月,宋太祖设宴招待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酒酣之时,赵匡胤却闷闷不乐。石守信等人忙问原因,宋太祖遣走左右,说:“若非你等出力相助,我怎能有今日?你们的功德,我铭记于心。只是今日做了天子,却常常难以入眠,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石守信等人纳闷,忙问为何。宋太祖答道:“其中原由极易知晓,做天子如此风光,天下谁人不想?”石守信等人听到往日鲜有隔阂的兄弟话中有话,顿觉气氛不对,均表示如今天命有归,无人敢怀有异心。不料,宋太祖却说:“纵使诸位无异心,若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那也由不得你们了。”此言一出,石守信等人都冒出一身冷汗,皇帝的话分明是怀疑他们有夺位之心。他们都知道臣子一旦被猜忌,后果很严重,便磕头请宋太祖指点明路。宋太祖见时机成熟,便直截了当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罢了。你们何不释去兵权,购买良田,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饮酒作乐,颐养天年。如此,我们君臣间毫无猜嫌,上下相安,岂不为好?”石守信等人跟随宋太祖多年,深知他说这番话来是经过深思熟虑,便一齐叩头谢恩。
第二日,石守信等禁军将领纷纷上书,称自己有病在身,请求解除兵权。宋太祖十分高兴,立即同意请求,赐予大量金银财宝,授予他们有名无实的节度使官衔。之后,宋太祖又与这些将军结为儿女亲家,他的长女昭庆公主下嫁王审琦之子王承衍,次女延庆公主下嫁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皇弟赵光美(廷美)娶大将张令铎的女儿为夫人。
削夺禁军将领兵权后,宋太祖曾想让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统领禁军。符彦卿是后周世宗及皇弟赵光义的岳父,宋太祖颇加优遇。但赵普以符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再委兵柄为由相谏。宋太祖不听劝阻,认为自己待符彦卿甚厚,符彦卿不会辜负自己。赵普却反问宋太祖:“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宋太祖默然无语,此事便作罢。宋太祖也意识到节度使的兵权不能不削,于是上演了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只是与前略有不同。
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农历10月,宋太祖设宴招待几位掌握兵权的节度使。正饮酒时,宋太祖却做体恤状,说道:“卿等都是国家功臣宿将,戎马一生,本已辛苦,如今还不辞劳苦驻守大镇,实非朕优待贤士之本意。”座下凤翔节度使王彦超颇能揣摩主子心意。宋太祖早年未发迹时曾投奔王彦超,但被拒之门外,宋太祖即位后曾当面质问他此事。王彦超却说:“臣当年所辖之处乃是小郡,容不下真龙天子。若陛下当年留在臣处,怎能有今日?可见上天有意不让臣收留陛下是为了成全陛下今日的大业。”宋太祖听了十分高兴,也没有再和他计较。这次王彦超一听宋太祖之言,心领神会,马上道:“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另外几位节度使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和杨廷璋虽明白宋太祖的意图,却不愿解除兵权,纷纷诉说自己当年的攻战经历和沙场艰辛。宋太祖心中十分不快,冷冷道:“此均为前朝之事,何足道哉。”第二日,这五人都被罢任,授以虚衔,其他一些未赴宴的节度使如向拱、袁彦等也相继交出兵权。
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藩镇之乱的教训削夺武将兵权,巩固了帝位。但他并没有采用历史上屠杀功臣的做法,这对于皇帝和武将来说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也充分显示出宋太祖在政治上杰出的御人之术。然而,过分削夺武将兵权,是导致整个宋朝武事不振、形成积弱局面的重要原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