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世系--驳明以来之误论
- 中华王氏网 2011-11-17 14:10:18 王新华
王氏为姓,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自黄帝子孙而言,王姓有三大系列:其一是子姓之王,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后,居于汲郡(河南卫辉)等地;其二是妫姓之王,出自帝舜之后,居于陈留(河南)、北海(山东)等地;其三是姬姓之王,出自周天子之后,又分三派:(一)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裔毕万,封于魏,为晋国诸侯,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时人号曰“王家”,是为王氏,居于京兆(西安)、河间(河北)等地;(二)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是为王氏;(三)周灵王太子晋之后裔,居于太原(山西)、琅琊(山东)、固始(河南)以及福建等地。这一派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王姓人口中十之七八属于这一派。所以,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
现存的私修族谱,是自宋代开始按照欧阳修(1007至1072)和苏洵(1009至1066)创立的“欧苏体例”编修的,绝大多数王氏族谱都尊奉周灵王太子晋,为王氏开宗立姓之始祖。王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大家族。据统计,在一百个大姓中,王姓家族历代所涌现出的名人总数,居于各姓氏之首。
由于王姓在各个时代都有显赫的名人,社会地位显赫,与此同时也不难想象就有落难之时,然家谱的衔接也就出现断层,这是不难理解的。然不同居住地同支世系续修族谱时,因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地位等因素而出现不同的说法。加之交通、信息等束缚,这就出现了一支多种归属的矛盾现象,现将各世系加以理顺,世系如下:
太子晋始祖世系
太子晋公年十七而卒。周灵王驾崩,其弟贵继位,是为景王。晋公长子宗敬仕周为司徒。其时诸侯争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国事已不可为,遂上表致仕,避乱于晋阳(一说居河东城都乡唐版里)。世人以之为王者之后,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为王氏之始祖,后人并尊晋公为王氏“系姓始祖”。
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 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
十八世孙翦公及其子贲、孙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翦公为大将军,贲公封典武侯,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离公为大将军。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其长子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一,太原世系
离公次子威两汉时,曾为扬州刺史,离任后迁居琅琊兄长那里,之后其子孙亦散居各地。九世孙霸公又重返故里,徒居太原是为“王氏太原祖”。霸公生于东汉,屡聘不仕,隐居读书。霸公二子,长曰殷,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分支。次子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晋阳分支。殷四世孙述,生三子:隗、懋、允。允公,东汉献帝时居官司徒,董卓篡权乱政,允公与吕布诛杀之。懋公,东汉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孙光,北魏并州刺史。光子冏,北魏度支尚书、护乌丸校尉,其裔孙称乌丸王氏。
霸之后裔琼,字世珍,北魏镇东将军,有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四房王氏”。
二,琅琊世系
介绍琅琊世系的情况 离公之长子元公,避祸迁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元公四传至吉公,字子阳,初仕汉昌邑王刘贺,为中尉。昌邑王日以淫乱为乐,不理政事,吉公屡上疏谏争。昭、宣二帝时,吉公均被拜为谏议大夫,匡救时弊,裨益甚多。初家于皋虞,致仕后徒居临沂都乡南仁里,是为琅琊王氏“临沂祖”。
琅琊王氏自吉公始,人才济济,日益兴盛。吉公子骏公,字子山(亦作伟山),先仁汉成帝为司隶校尉,后官至御史大夫,宪府端严,行狱明决,终封明义侯。生二子:长曰崇游,次曰崇礼。
崇游公,字德艺,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以河南太守征入为御史大夫,继迁大司农,又徒卫尉左将军。平帝即位,王莽秉政,授为大司空,封扶平侯,岁余乞归以远莽。元始三年(3年)卒,生子遵。
遵公,字伯业,少豪侠,有辩才,初仕隗嚣为大将军,后嚣将背汉光武帝而自立,遵公数谏不听,乃携眷潜归洛阳。光武帝嘉其忠义,拜太中大夫,封向义侯。生子二:曰旹、曰音(仁)
音公,字少玄,大将军掾。生四子:曰谊、曰浚、曰典、曰融。
融公,字巨伟,官至南康尹。初娶贾氏,生子祥(二十四孝之一);继娶朱氏,生子览。
览公,字玄通。其母朱氏待兄虐,览公辄抱持泣谏其母,母虐少止,孝友恭恪,与兄齐名。生六子:裁、基、会、正、彦、琛。
裁公,字士初,以世爵为晋抚军长史。生三子:导、颖、敞。
公,导字茂弘,为扶助帝业,乃举族南渡,相东晋元帝于金陵,是为“王氏金陵祖”。自江左以至开闽一脉,俱览公所传,其兴旺昌盛,为世人仰慕。
三,江左世系
江左世系的介绍
王氏金陵祖导公,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当晋元帝为琅琊王时,公知天下将乱,劝王招纳贤俊,豫充心腹,共图国事。元帝即位,论功行赏,公拜为丞相。导公为政,务在清静,公忠体国,朝野倾心,号曰仲父。元帝崩,受遗诏辅明帝;后明帝崩,又受遗诏辅佐成帝。历事三朝,均司宰辅,时人称为“江左夷吾”。自是王氏一姓,盛于江左,世称望族。与谢安一门,号为“乌衣巷世家”。自东晋至宋、齐、梁、陈四朝,除帝室的金枝玉叶而外,“王谢”两姓被尊为最上的贵族世家。河南王侯景,想为其子向“王谢”两姓求婚,梁武帝签曰:“王谢门高,可于朱张以下求之”。可知其时王谢门阀之高贵。咸康五年(339年)导公卒,时年六十四。帝举哀于朝堂三日,遣大鸿胪持节监护丧事,及葬,至为隆重。中兴名臣,莫与比焉。谥文献。此后江左王氏位列公卿将相,代不管人。导六子:悦、恬、洽、协、劭、荟。悦,字长豫,弱冠有高名,事亲色养,导甚爱之。悦初仕侍讲东宫,历吴王中书侍郎,先导卒,谥贞世子;恬,字敬豫,晋中军将军;洽,字敬和,晋中领军;协,字敬祖,晋元帝抚军参军;劭,字敬伦,晋车骑将军;荟,字敬文,晋卫将军。六子俱显贵,以洽为最知名。
洽公,字敬和,历仕为散骑中书郎,中军长史,建武将军。东晋穆帝与论文章,帝甚爱之,敬礼怊友。征拜中书令,固辞。生子三:珣、王合、珉。
珣公,字元琳,官至尚书令、前将军,谥曰献穆。生五子:孺、弘、柳、虞、昙首。
昙首公,字光耀。幼有素尚,兄弟分财,惟取图书而已。生平以廉洁自持,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苟非禄俸之所当取,一毫不取l于人。先为宋文帝镇西长史,少帝被废,徐羡之等欲迎帝入奉大统,议者疑之,公独劝帝行。及帝即位,以为郎中,迁太子詹事。元嘉七年(430年)卒。孝武帝立,追封豫宁侯,配飨文帝庙庭。生子二;僧绰、僧虔。
僧绰公,中书侍郎,袭封豫宁侯,元嘉二十六(449年),除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究识品流,任举咸尽其分。二十八年,迁侍中,深沈有度,不以才高骄人。孝武帝立,追谥愍。生子二:俭、逊。
俭公,字仲宝。二岁丧父,为叔父僧虔公收养。少好礼学,尤善春秋,才华横溢,人皆敬之。宋明帝以阳羡公主妻之,拜驸马都尉,历官秘书丞。依汉刘向、刘歆《七略》,撰《七志》四十卷传世。及齐高帝代宋,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封南昌县公。武帝即位,进号卫将军,掌选事。齐武帝永明七年(489年)领中书监,同年卒。生子二:骞、日柬。
骞公,字思寂,梁给事中,南昌县侯。生子规。
规公,字威明,八岁居母丧,有至性,称孝童。年十二,明五经大义。既长,博览群书,辩才无碍。初举秀才,袭封南昌县侯,晋中书黄门侍郎。后至左户尚书,迁太子中庶子,辞疾不拜。筑室钟山之侧,以乐余年。著有文集二十卷,注《续汉书》二百卷。生子曰褒。
褒公,字子渊。学识渊博,志怀沈静。七岁能文,广览史传。初仕梁,梁武帝喜其才,以其弟之女妻之。“侯景之乱”,元帝嗣位江陵,拜褒为侍中,累迁吏部尚书左仆射。迄西魏灭梁,乃入长安,是为“王氏咸阳祖”。
四,咸阳世系
咸阳世系的介绍
王氏咸阳祖褒公是有名的文学家,文章与庾信齐名,兼之世胄之后,素有重名。落籍咸阳后,北周文帝即授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来北周的几代皇帝都以文学见赏褒公,褒公又参预朝政。周武帝建德年以后的许多诏书朝册,都出于他之手。褒公子鼒,为隋朝时的卫尉丞;孙弘直,仕唐,与汉王李元昌友善,元昌狩猎无度,常废政事,弘直上书劝谏,因而为世人所重。玄孙綝,唐高宗时为太仆寺少卿,武则天称帝时为广州都督,以革除船舶来往互市中的积弊而名声大振,后来又升任鸾台平章事,参与政事,颇多建树。
綝公子晔,字光世,仕为河南光州固始县令,在任有政声,人民怀德,遂家于固始,是为“王氏固始祖”。
五,固始世系
固始世系的介绍
晔公为固始县令,落籍固始,其后子孙蕃衍而成固始分支。
晔公子友,孙玉,玄孙恁,世代务农,但仍具祖先之美德,虽淡泊而明志,笃于孝悌,约于礼教,为乡里所推重。传至恁公子潮、审邽、审知,又为时势所就,终成大业,成为“王氏闽台祖”。
六,闽台世系
闽台世系的介绍 唐未战乱,潮公及弟审邽、审知,提兵入闽,开疆辟土,太原王氏一脉复显示海疆,审知公被尊为“王氏闽台祖”。
潮公,字信夫(亦作信臣),光州固始人,初为县佐,与其弟审邽、审知,号曰“王家三龙”。光州王绪聚众起兵后,为站稳脚跟,任命潮公为军正,而后率军南下。因王绪多疑猜忌,被部将擒缚,自杀身亡。潮公被推为全军主帅。唐景福二年(893年)攻取福州,为福建观察使。乾宁三年(896年),昭宗拜潮公为威武军节度使。翌年卒,追封秦国公,谥广武王。生子四:延兴、延康、延休。
审邽公,字信都,随兄潮公奉母入闽,任泉州刺史,加俭校司徒。好儒学,善吏治。唐天佑元年(904年)卒,追封开国侯,谥武肃王。生子四:延彬、延最、延达、延嗣。
审知公,字信通。乾宁四年(897年),其兄潮公卒,审知袭职,唐帝又加审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保、封琅琊王。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梁太祖朱全忠加拜审知为中书令,并册封为闽王,自是闽政归于审知公一系。其时,中原大地,群雄并立,不少人劝审知公自称天子。但公却云:“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也”。在分裂割据形势下,审知公尊奉中原正朔,支持统一,维护统一,很得民心。他执政期间,自奉俭约,与人休息,劝农耕织,轻徭薄赋,兴办义学,修筑道路,礼贤下土,兴利除弊。三十年间,一境晏然。在中原战乱之时,他以海陬蛮荒之区,取代中原而为衣冠上国,被尊为“开闽第一”、“王氏闽台祖”。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卒,谥忠懿王。后子孙称帝,追尊为昭武皇帝,庙号太祖。生子十二:延翰、延钧、延美、延保、延武、延丰、延曦、延政、延望、延资、延嘉、延禀。
审知公卒,长子延翰继立,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年),授延翰威武军节度使。不久,庄宗遇弑,明宗继立,改元天成。天成元年(926年)十月,延翰称大闽国王。后被其弟延钧、延禀执杀。长兴四年(933年)十月,延钧即帝位,改元龙启,国号大闽,并追谥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龙启三年(935年),延钧被皇城使李仿执杀,庙号太宗。其子继鹏立。继鹏即位后,更名曰昶,改元通文。通文四年(939年),控鹤都将连重遇纵火焚南宫,昶出走,重遇迎延曦而立之。延曦称帝后,更名曰曦,改元永隆。其弟延政为建州节度使,封富沙王。延政以曦无道,乃以建州建国,国号殷,改元天德。天德二年(944年),曦被连重遇所杀,并对王氏家族进行大屠杀,凡在福州者,男女老幼一律杀之。福州裨将林仁翰又杀连重遇,并把延政由建州迎回福州。是时,南唐李日景闻乱,发兵攻之,殷亡,迁延政于金陵。在闽国内讧期间,王氏子孙为避祸,纷纷改姓。有的改姓叶,有的改姓游,有的改姓沈,此即东南沿海“王、叶、游、沈”是一家之由耒。也有的远走台湾。特别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王氏子孙激于大义,大量迁台。所以审知公被尊为“王氏闽台祖”。
新安世系的介绍 新安王氏出自江左王氏之后,导公后裔褒公为王氏咸阳祖,褒公四传至綝,綝公生十子,其中第三子曰曒;曒公又五传至玙,为唐肃宗宰相;玙公二子,长曰及,次曰又,又生釒岁,釒岁公生璧,是为新安王氏始祖。
璧公字大献,好骑射任侠。时值唐季,天下大乱,民无宁日。璧公率众戢民安境,民所赖之。时杨行密为宣歙观察使,闻璧公名,历补军职。璧公随之东征西伐,屡建战功。杨行密建国为吴,拜璧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密卒,子渥嗣立,淫虐无道,出璧公为祁门令。璧公遂请老致仕,定居于祁门城西百余里之苦竹港。
璧公生有九子,皆仕于南唐和吴越,或为谏议大夫,或为行军司马。九子共二十三孙,分徒各郡,散处江之东西,如安徽之祁门、歙县、绩溪、黟县、休宁、宣城、江西之婺源、九江、彭泽、湖口、浙江之建德,以及江苏之南京、泰州、高邮等地、号称一百三十六房,为江南王氏之又一大族。
七,三槐王世系
三槐王是太原王氏的又一衍派。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祐,是为三槐王氏始祖。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卒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祐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祐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祐公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王祐裔孙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
王祐有三子:长懿,字文德,励志为学,举进士,太宗至道年间为袁州知州,有政绩;次旦;季旭,字仲明,真宗咸平年间为殿中丞,因兄旦官居宰辅,避嫌不任,后由判国子监出知颍州,卓有成绩。旦卒,由兵部侍郎出知应天府。
王旦,字子明,祐公次子,生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旦公幼时沉默好学,有文采,深为乃父器重。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后历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太保太尉兼侍中。旦公辅弼真宗,竭忠尽智,事嫂爱弟,深致众望。三槐王氏自旦公而始显。
旦公亦有三子,长雍,仕为两浙转运按察使;次冲,宋赞善太夫;季素。
王素,字仲仪,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初以父遗恩为太常寺太祝,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官至屯田员外郎。后因事败,出知鄂州,仁宗思其贤敏,擢知谏院,迁天章阁侍制,淮南郡转运按察使,旋为龙图阁直学士。后知成都,为政务合人情,蜀人号其为“王公导断”。复知开封。治平初,西夏寇边,召拜端明殿学士。熙宁初以学士知太原府,入知通进银台司转工部尚书,卒谥懿敏。素公承秉家风,侍从仁宗三十余年,颇有名望。
素公有九子: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其中巩公采风流,为一时所宗。与苏轼友善,苏轼因之作“三槐堂铭”,铺陈其事,极言三槐王氏枝繁叶茂,槐荫满庭。
三槐王氏自祜公以后,簪缨相继,历世为官,子孙分任各处,足迹遍于浙东之宁、绍、温、台等地.
八,三沙世系
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而南渡三沙王氏又是三槐堂支派中的重要一支。
众所周知,三槐堂是北宋初年王佑在自家庭院手植三棵槐树而成名的,后人将王佑的曾祖父王言(唐末任梨阳县令)追尊为“三槐堂”王氏始祖。因此,三槐堂第一代为王言;第二代王厚(关于王厚公有争议,有关史书未载,有关家谱载有,暂以家谱为准);第三代王彻;第四代王佑(以上均为单传);第五代即王佑所生三子,长子王懿、次子王旦、三子王旭;第六代10人,即王懿生子王睦、王琼、王贽三人,王旦生子王雍、王冲、王素三人,王旭生子王粹、王质、王玄、王瑞四人;第七代即王佑的曾孙,有记载的共20人,他们是:王克、王准、王恰、王整、王检、王靖、王厚、王固、王坚、王巩、王本、王硕、王凝、王常、王奥、王毖、王规、王复、王元、王忖等,其中王固、王常、王奥、王巩是王素的儿子;第八代中王巩的儿子王皋,成为三槐堂南渡三沙始祖,也就是说,王皋的兄弟以及他的前辈均为其他支派的三槐堂王氏。
因此,所谓三槐堂南渡三沙王氏(以下简称三沙王氏),是指北宋末金兵入侵宋高宗南渡时,三槐堂第八代王皋(王巩之子,字子高,世袭殿帅府太尉)举家护驾孟太后,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苏州荻扁乡(又称荻川),生三子:长子王易,字吾置,袭殿帅府太尉,迁昆山沙头一带,称东沙支;次子王泽(作为纟),字吾伍,世守荻扁乡,称中沙支;三子王盈,分居无锡白龙山一带,称西沙支。这三支三沙王氏后代几经迁徒繁衍,散居各地,至800多年后的民国初年,已经是枝繁叶茂。三沙王氏繁衍至今已有30多代,笔者所在的《尚儒王氏宗谱》属中沙支,笔者是中沙支第28代。据《尚儒王氏宗谱》,当时三沙王氏的东沙支、中沙支、西沙支各分支派的地域或分布都有记载。
九,潮州世系
潮州世系 王审知四传至王坦,初居泉州开元寺巷,后由泉州徒居广东潮州,是为“王氏潮州祖”。
坦公有四子,三传至王国昌,亦有四子,长大宝,字元龟,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廷试榜眼及第,授南雄州教授,兼崇政殿说书。孝宗即位,除礼部侍郎,再迁兵部侍郎,升礼部尚书。次大鼎,叙承奉郎;次大奎,为承务郎;次大纲,官东莞令。
大宝公七传至天佐,字仲舒,元朝延佑进士,授承事郎,转大理事评。其后子孙散布于潮安、普宁、潮阳一带,盛极一时。至明未清初,尤其是清中叶以后,潮州王氏飘流出海,远徒南洋,王氏子孙又在南洋的开发中大显身手,名扬中外。
十,琼崖世系
琼崖世系的介绍 琼崖王氏为三槐王氏之后裔,始祖悦公,为王祐公之裔孙。悦公,又名居正,字刚中。少嗜学,工文辞,南宋高宗三年(1129年)中举,联捷会试十二名进士,殿试二甲一名,钦点翰林院编修。后累迁侍讲学士,改兵部郎,出为温州监察御史。绍兴十一年(1141年),晋礼部尚书,授观文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院,赠太师、龙图直学士。绍兴十五年(1145年)春奉高宗命巡视广东,及至琼崖而卒,谥文义。悦公才高学博,仪观丰伟,声音洪畅,著有《三经义解诗书礼辩学》等。
悦公有二子,长斗魁,字星垣,侯选儒学教谕,袭封知府;次斗赳。斗魁公随父至琼崖,因海盗扰攘,难归故里,遂定居于此,是为居琼崖始祖。
斗魁公有九子,其第五子尚信,字近义,由始居地琼州那大迁居文昌白石新村,尚信公孙清洒,又徒居乐会同南里。此后子孙蕃衍,布及琼州各地,清嘉庆十年(1805年)子孙建王氏大宗祠于乐会田头村,以资祭祀。后裔南渡,现居泰国、新加坡、怡保、安顺及槟城者,人数几占一半。
十一,赣湘世系
赣湘世系的介绍 赣湘王氏的始祖王该,其先为太原人,该公父吉公,唐僖宗时仕为殿中侍御史,迁吉州刺史。时值唐未,战乱频仍,该公为避战乱,由太原迁至四川,又由四川迁到吉州,子孙繁衍,成为太原王氏赣湘支。
该公字元仁,为一方乡邑,向来好善乐施,凡近居之人,无有饥寒失所者;老氏浮屠之徒,亦往往筑室畀田而食之,以故邑人咸不称其名,尊称为老者。
该公八传至奭,奭有三子,长庭珪;次庭璋,字才臣,少年有志,欲有为于世,北宋未年天下大乱,遂筑草堂于泸溪之上庭,与其弟庭珍相与歌吟,不肯出仕。
庭珪公,字民瞻,号泸溪,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卒于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授迪功郎即调茶陵丞,以与上官不合去职,归隐泸溪,筑堂于城南,号曰泸溪草堂。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胡铨上书忤怒秦侩,坐贬岭南,亲朋好友无敢通问,庭珪独送之以诗,因而坐罪谤讪流放辰阳。孝宗初年,除国子监主簿,以老求去,主管台州崇道观,再召转授左宣教郎,直敷文阁。庭珪一生业儒,著作甚丰,重要的有《泸溪集》五十卷、《易解》二十卷、《六经讲义》十卷、《沧海遗珠》五卷等。庭珪公有一子頔,字叔雅,頔公有三子,长詹,季炎年、午。炎年公号梅边,学者称其为梅边先生,著有《吾汶稿》等。
庭珪公七传至辅泰公,之东曙,别字明斋,元至正三年(1343年)以名孝廉循例授湖南善化教谕,卒于官。其子汝砺公乃徒居湘潭泉冲,于是江西王氏进入湖南,合成赣湘王氏,汝励公的先世该公,遂被尊为赣湘王氏始祖。
十二,新安世系
新安世系的介绍 新安王氏出自江左王氏之后,导公后裔褒公为王氏咸阳祖,褒公四传至綝,綝公生十子,其中第三子曰曒;曒公又五传至玙,为唐肃宗宰相;玙公二子,长曰及,次曰又,又生釒岁,釒岁公生璧,是为新安王氏始祖。
璧公字大献,好骑射任侠。时值唐季,天下大乱,民无宁日。璧公率众戢民安境,民所赖之。时杨行密为宣歙观察使,闻璧公名,历补军职。璧公随之东征西伐,屡建战功。杨行密建国为吴,拜璧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密卒,子渥嗣立,淫虐无道,出璧公为祁门令。璧公遂请老致仕,定居于祁门城西百余里之苦竹港。
璧公生有九子,皆仕于南唐和吴越,或为谏议大夫,或为行军司马。九子共二十三孙,分徒各郡,散处江之东西,如安徽之祁门、歙县、绩溪、黟县、休宁、宣城、江西之婺源、九江、彭泽、湖口、浙江之建德,以及江苏之南京、泰州、高邮等地、号称一百三十六房,为江南王氏之又一大族。
由以上十二系王姓世系不难看出,太原系和琅琊系同为太子晋公之后裔,太原系只是在年代上完了二百年,但同为离公之后,是为两大主系即【琅琊系】和【太原系】。再看看后面的八系与这两系有什么联系呢,江左世系 里有这样的记载是:王氏金陵祖导公,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当晋元帝为琅琊王时,公知天下将乱,劝王招纳贤俊,豫充心腹,共图国事。元帝即位,论功行赏,公拜为丞相。导公为政,务在清静,公忠体国,朝野倾心,号曰仲父。元帝崩,受遗诏辅明帝;后明帝崩,又受遗诏辅佐成帝。历事三朝,均司宰辅,时人称为“江左夷吾”。自是王氏一姓,盛于江左,世称望族。与谢安一门,号为“乌衣巷世家”。自东晋至宋、齐、梁、陈四朝,除帝室的金枝玉叶而外,“王谢”两姓被尊为最上的贵族世家。琅琊系有记载是:公,导字茂弘,为扶助帝业,乃举族南渡,相东晋元帝于金陵,是为“王氏金陵祖”。自江左以至开闽一脉,俱览公所传,其兴旺昌盛,为世人仰慕。从上可看出江左一支是琅琊世系的分支。
再看咸阳世系:江左世系 里有这样的记载:褒公,字子渊。学识渊博,志怀沈静。七岁能文,广览史传。初仕梁,梁武帝喜其才,以其弟之女妻之。“侯景之乱”,元帝嗣位江陵,拜褒为侍中,累迁吏部尚书左仆射。迄西魏灭梁,乃入长安,是为“王氏咸阳祖”。咸阳世系也承认了这个事实,是为琅琊世系分支。
固始世系是晔公为固始县令,落籍固始,其后子孙蕃衍而成固始分支。再看咸阳世系呢,綝公子晔,字光世,仕为河南光州固始县令,在任有政声,人民怀德,遂家于固始,是为“王氏固始祖”。这就不难看出固始世系是咸阳世系的分支。
闽台世系的归属是:在固始世系是这样记载的晔公子友,孙玉,玄孙恁,世代务农,但仍具祖先之美德,虽淡泊而明志,笃于孝悌,约于礼教,为乡里所推重。传至恁公子潮、审邽、审知,又为时势所就,终成大业,成为“王氏闽台祖”。在闽台世系里是这样记载的潮公及弟审邽、审知,提兵入闽,开疆辟土,太原王氏一脉复显示海疆,审知公被尊为“王氏闽台祖”。也就是说闽台世系是固始世系的后裔分支。
三槐王世系是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祐,是为三槐王氏始祖。然江左世系和咸阳世系都这样记载的褒公,字子渊。学识渊博,志怀沈静。七岁能文,广览史传。初仕梁,梁武帝喜其才,以其弟之女妻之。“侯景之乱”,元帝嗣位江陵,拜褒为侍中,累迁吏部尚书左仆射。迄西魏灭梁,乃入长安,是为“王氏咸阳祖”。从中不难看出三槐王是咸阳世系的后裔,也是江左世系的后裔,自然是琅琊王的后裔了。
潮州世系是王审知四传至王坦,初居泉州开元寺巷,后由泉州徒居广东潮州,是为“王氏潮州祖”。也就是闽台世系的后裔。
琼崖世系琼崖王氏为三槐王氏之后裔,也就是咸阳世系后裔。是为琅琊世系之后。
三沙世系为三槐世系之后。是为琅琊世系之后。
新安世系新安王氏出自江左王氏之后,导公后裔褒公为王氏咸阳祖,褒公四传至綝,綝公生十子,其中第三子曰曒;曒公又五传至玙,为唐肃宗宰相;玙公二子,长曰及,次曰又,又生釒岁,釒岁公生璧,是为新安王氏始祖。是为琅琊世系。
赣湘世系 赣湘王氏的始祖王该,其先为太原人,该公父吉公,唐僖宗时仕为殿中侍御史,迁吉州刺史。时值唐未,战乱频仍,该公为避战乱,由太原迁至四川,又由四川迁到吉州,子孙繁衍,成为太原王氏赣湘支。这一支究竟是太原世系还是琅琊世系无从考究,因祁县也有琅 琊王氏定居,有待以后再考。
至于海外世系大多是三槐世系和闽台世系迁出的。
从以上的世系比对得出一个结论:
太子晋始祖---离公分元公【琅琊王氏】始祖、威公;威公后裔错公【太原王氏】始祖。是为两大世系。
琅琊王世系为---江左王氏--咸阳王氏--(固始王氏--闽台王氏-潮州王氏--海外王氏
--( 三槐王氏--三沙王氏--琼崖王氏----海外王氏
--(新安王氏---海外王氏
太原世系为----晋阳王氏-----临安王氏--其他---
----祁县王氏----其他----
之所以三槐王氏和闽台王氏众所纷纭呢,主要原因是三槐王氏在有的修谱人误导,明明世系里写着: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祐,是为三槐王氏始祖。怎么又有三槐王是太原王氏的又一衍派,这就是明初人口大迁移是由山西的缘故吧,在此加以更正。闽台王氏和三槐王的错误同出一辙,到现在大部分人一说祖籍就说是山西的缘故吧。再者就是明代太原王氏修祖谱就有误,把琅琊王氏也列为太原王氏的衍生支的缘故。从此更正,以免误了后人,也是我们这一代落下个欺师灭祖的罪名!切记、切记-----
本人才疏学浅,资料有限,有误之处请指点,望族人多多考究,以免误传遗后世。
王新华浅析
王新华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