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祖先去台湾的经过
- 中华陈氏网 2009年10月29日 陈启尝
陳家祖先來台的經過:
清朝時期,大陸從十七世紀之後,人口快速成長。乾隆年間,人口膨脹已
接近飽和,所以,清朝中葉後,閩粵地區的居民因為生活困難,就藉著靠海之
便,渡海移民來台謀生。
乾隆五十七年(西元1792年)陳家開台祖先陳武,因為家族人數過多,在
家鄉謀生不易,因此選擇渡海來台打拚,來台之後,先居住於彰化南門街,
其後代子孫於彰化馬興庄興建益源大厝,作為後世子孫共同居住的大厝。
開台祖陳武(文德公)
陳家開台祖陳武先生,據說從小就有渡海來台開墾的偉大志向,長大後因為家族人口龐
大,便決定來台開墾。據祖譜顯示,陳氏一族有多位祖先已渡海來台到彰化縣開墾,猜想這
可能是陳武選擇落腳於彰化的原因之一。
陳家開臺祖陳武渡海來台的路線,據《陳益源祖譜》記載是在乾隆五十七年(西元1972年)
從台中的梧棲港登陸。當時陳武年紀才23歲,陳武先是落腳於彰化南門外舊粟倉邊,被人雇
為傭工,傳說之後才是肩挑「紅扁擔」販賣檳榔為生。(TOP)
陳武來到台灣從事的產業,經前人的推測,大致可歸納出四種較為可靠之說法,一為
「檳榔業」,二為「藥材業」,三為「米穀業」,四為「畜牧業」。其中尤其以「檳榔業」
的傳說最為人津津樂道,那是因為陳武先生被後代子孫稱為「青仔武」(台語),青仔就是台
語的「檳榔」,而且陳家目前還保留了一根「紅扁擔」,即傳說中,陳武渡海來台之後,用
來挑「青仔」(檳榔)的工具。
陳武渡台之後,落腳於彰化城「南門」,也就是今日彰化市民族路觀音亭起至民族路與
華山路這一段的民族路,現在可是彰化市最熱鬧的地段,自古就是商業繁榮興盛的地區。在
當時,南門外的南門口街已經有街市存在,而陳武落腳的大約位置,應該就在南瑤宮附近。
如此說來,我們可以推測出,陳武來到彰化城南門外後,先是受雇當傭工,之後在這裡
當起小販,開始了叫賣「青仔」(檳榔)的生意,後來累積了相當資本之後,才有能力買下彰
化城內南門街的店屋成家立業。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陳武來台之後,財富的累積是從「無」
到「有」。
陳武在經過數年的青仔(檳榔)買賣生意後,娶了趙氏為妻。趙氏是當時彰化望族之女,
根據傳說,趙氏命理太硬,只有當時單身(俗稱「羅漢腳」)的陳武不害怕會受剋,因此促成
了這段良緣。(TOP)
陳家第二代子孫的重要事蹟:
陳武共生有四個兒子,分別取名為「爾溫」、「爾良」、「爾恭」及「爾儉」。從四
個兒子的命名中,我們可以看出陳武對其後代子孫的家訓就是「溫良恭儉讓」。
由於早期傳統社會強調「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所以陳武在自己身已成
為富商之後,便決定送長子爾溫(榮華公)和三子爾恭(恩安公)到遠遊京師進入太學就學,希
望兒子們能經由參加科舉,以求得功名,以及獲得較高的社會身份地位,然而,爾溫與爾
恭並未於科舉上取得任何功名。
在鴉片戰爭期間,陳家子弟為了保衛國土,便率領陳家在台中梧棲的佃地農民,參與
保衛梧棲港口的任務,因而獲得賞功。陳家長子爾溫因軍功獲得「布政使司經歷」職銜。
陳家三子爾恭以軍功賞為六品頂戴,誥授「奉政大夫」,並追贈其父陳武為「承德郎」,
母親趙氏為「太安人」。
也因為在鴉片戰爭時論功行賞,兩兄弟功成名就,也積聚了大量財富,於是決定覓地
建宅,以符合自己的身分地位,並且作為後代子孫居住的宅第,也就是因為這樣,才有
「益源大厝」的誕生。(TOP)
陳家第三代子孫的重要事蹟:
陳家三世:爾溫長子聯貴、次子聯賜
爾良長子延機、次子聯岳、四子坤成
爾恭長子聯茂(培松)、次子振用、三子聯顯、四子聯榜
(由於資料搜集與考據不易,無法完整列出陳家歷代祖先的姓名,請見諒)
咸豐九年(西元1858年),陳家第三代子孫,也是陳爾恭的長子陳聯茂(培松)高中舉人。
清朝時期,凡於科舉中,中舉人者,可於家戶門前豎立旗竿以顯榮耀,於是以鉅資購得鄰
近土地,成為今日我們可見的規模,從此陳家便由商賈之家轉為書香門第。繼陳聯茂中舉
人之後,家族後代中舉人、秀才、貢生輩出,功名真可謂鼎盛一時,例如,爾恭四子聯榜,
於同治13年(西元1874年)考中彰邑武庠。 (TOP)
陳家第四代至第七代子孫的重要事蹟:
光緒21年(1895年),台灣共值日據時代,聯顯次子聯科迫於現實,選擇配合日本人的
統治政策,於是陸續擔任保良局局長以及馬芝堡堡長。後來又於明治30年(西元1897年),
復登庸臺中縣參事,授紳章,後來又兼任馬興區庄長。到了明治41年(西元1908年)時,聯
科過世,馬興區長一職就由陳家第五代子孫陳繹如繼任為區長。
馬興陳氏家族歷代子孫承傳到現在,已傳到第九代子孫了,而我們訪問到的對象則是
陳榮華先生的後代子孫—第六代的陳嘉田先生,另外,目前較為人所知的就是陳正憲先生,
他努力為過去顯赫一時的陳氏家族,寫下完整的家族史,我們期待陳正憲先生能完成這艱
鉅的任務。(TOP)
陳氏大家族的沒落:
日據末期,陳家感受到時代的變遷,培養現代科技文明知識已成為日後生活中不可忽視
的決定因素,因此,一方面遣送子弟出國留學,一方面則將家族財產投資到土木工程與旅館
事業,可惜的是,都因為經營不善而虧損連連。其後又遇中日戰爭爆發,終未能挽回陳氏家
族分產的命運。之後歷經二次大戰,以及民國四十二年實施「三七五減租」與「耕者有其田
政策」,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得陳家子孫大量遷移到外地,各自謀生路,於是益源古厝就逐
漸成為空屋。
根據我們與陳嘉田先生的訪談內容,陳先生表示他小時還曾住過大厝,但從他那一代,
也就是第六代開始,後代子孫漸漸都搬離大厝,到台灣其他地方或國外求學或工作,陳嘉田
先生本身也是離家到彰化縣政府工作,目前已七十多歲,他表示陳家子孫中,有五、六個博
士,也有很多人當教授和醫生,留學美國與日本的子孫也頗多,陳氏家族真可譽為「書香
世家」。
分享按钮>>陈家先祖碑石记载乐善好施、热心助学事迹
>>关于陈 南朝 陈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