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家谱》与陶渊明后人

    中华陶氏网 2011年11月1日 万家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被称做“百世田园之王,千古隐逸之宗”的东晋隐逸诗人陶渊明所写下的千古绝唱。而他的《桃花源记》则是上过中学的人都学过的古代名篇。南京禄口机场附近的禄口镇昝(本地将此字念做zuǒ)巷聚居着一支陶渊明的后代,笔者问陶艺(中国古琴协会常务理事长):当年陶渊明在浔阳柴桑(即今江西九江)隐居,后代怎么就跑到南京来了呢?

  “我们这一支是从南宋时迁到南京来的,江宁禄口昝巷以及江宁区陶吴镇的陶氏几乎都是陶渊明的后人。”说着陶艺拿出了他吃了几多辛苦自费出版的《陶氏家谱》给笔者看。这本新近印制的《陶氏家谱》是他费尽周折在老家寻觅到的一本残卷的重新印制的再版本,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言恭达还专门为家谱书写了谱名。

  陶渊明后人在江宁禄口昝巷聚族而居,人口繁衍渐多,为了防止同名,昝巷陶氏又将家族分为东西两支,而这两支的辈份分别为“时应永基崇,象诗裕礼从”、“世仕承绪德,贤书后乐先”。如陶艺这一代为“崇”字辈,另外一支陶氏后人“德”字辈,和他是一个“帮辈”,即同一个辈份。

  大隐隐于市。陶艺这一支陶氏后人,就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为了躲避太平天国战祸从江宁禄口昝巷迁到南京城里门西的花露岗胡家花园附近,至今已历四代百余年历史。花露岗旧称“杏花村”,即杜牧“牧童遥指杏花村”所指的“杏花村”。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中的“杏花沽酒”即指此地。

  陶艺的曾祖乃陶氏“应”字辈。排行第五。曾祖以织锦为业,创下门西一片产业。能以织锦为业者,据传皆为当时一时好手,否则不能立足于此行业,更何谈创下产业?陶艺的曾祖母陈氏娘家亦为名门望族。陈氏乃湖南人氏,其祖为张之洞派遣到南京兴办铁路、电厂的督办,曾在南京下关永宁街和栅栏门置办不少的房产,如今陈姓后人还生活于斯。

  陶艺即出生在南京城南花露岗,至今依稀记得自己的家与明代名人顾起元后人相比邻,并常在一起玩耍,旁边就是胡家花园,那里常留下他们的足迹。祖父常跟陶艺讲,曾祖时家中置有五进房产,烟笼柳罩,从花露岗后门逶迤至胡家花园“黄土山”边缘。到陶艺降临人间时,陶家只留得三进院落。陶艺记忆里还记得他们家的大门为“八字门”,与“顾天官”顾起元家古宅是邻居。而有“八字门”的人家,是当时的大户人家。可惜这一切连同南京著名的私家花园胡家花园(与苏州狮子林齐名)一起早已不复存在。

  14年前上世纪的1994年,陶艺曾和自己的大伯父、二伯父踏上老家江宁禄口昝巷共同寻访《陶氏家谱》之路。后又单独多次去禄口昝巷寻找,一直未曾访到《陶氏家谱》。但陶艺不死心,一直在默默寻找着。

  2008年,陶艺终于有了收获。在宗亲陶象金的帮助下,从宗亲陶象鸿家访到了《陶氏家谱》的残卷。这本《陶氏家谱》残卷共有32卷,其他均毁于“文革”期间红卫兵的“破四旧”之火。

  虽然只是一本残卷,也是不幸当中之大幸。根据这本残卷本,陶艺基本上搞清了先祖迁徙到南京的线路,原来他们是从江西、安徽辗转来到南京江宁禄口昝巷定居的。笔者大略翻看了一下,这是一本清代二次重修的《陶氏家谱》。家谱虽然只是残卷,却也记载得井井有条。谱中尚载有《祠堂记》、《祠堂碑记》、《祖坟考》、《祀田记》、《艺文誌叙》、《诗》、《疏》、《祭文》、《渊明公诔言》、《重修河定桥记》等内容。

  和他们的先祖一样,历史上的陶渊明后人忠厚善良,十分热心公益事业,他们的爱心至今被民众所景仰。笔者在《陶氏家谱》中《重修河定桥记》的记载中了解到陶氏族人在定居江宁禄口昝巷的800年时间里,曾先后分别于南宋端平年间和相距500年之后的乾隆九年两次捐资修造江宁区的河定桥。实际江宁河定桥距离陶氏禄口昝巷距离很远,但陶氏后人看到这里“夏秋间河泓则狂涛奔噬两岸而堤障因之溃隘而四处漂没田庐”,因而“过而怜焉,思所以修复之”,决定修建一座五劵石拱桥。桥成后,陶氏后人甚是宽慰,见“河庆安澜故曰定也”,所以把这座桥叫做河定桥。正因陶氏子孙热心公益事业,因此被世人亲切地称为“陶呆子”。


分享按钮>>孔氏家族家谱世系
>>安徽省柏氏家族委员会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