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淹城窦氏218户族人都高高兴兴地领到了第四次续修的《窦氏宗谱》。欣喜之余,大家对84岁的族公窦义生独修家谱的义举表示由衷的敬佩和感谢。 窦义生老人世居古淹城的城门口,解放初期曾任当地的乡长,是武进水利部门的退休干部。长期以来,窦老仍像当年一样关心社会,对淹城古遗址也有较多的研究。2004年春日,他与族侄窦汉生在一次闲聊淹城开发时提到,家谱对研究当地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现象都具有参考价值。窦氏世居淹城多年,寻找和续修家谱自然会对研究淹城文化有所帮助。于是,窦义生即萌发了续修窦氏家谱的念头。 俗话说,太平盛世修宗谱。近几年来,随着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武进地区各地兴起了续修家谱之风。但是,续修家谱是一个繁杂的工程,既花功夫又花经费。一般情况下,族人要成立数人的续修班子,筹措资金数万、10多万元不等,操劳年余甚至数年方才完成。窦义生认为淹城窦氏族人数量不是太多,而大多家庭并不富裕又忙于生计,就决定独自一人完成家谱续修之事。自2004年春,窦义生便开始构思续谱的计划。 引水先寻源。苦于“文革”中,大多家谱被毁,现住淹城周边的窦姓人家已找不到家谱。窦义生只好四处打听,寻求原谱。那一阵子,他不顾年老有病,骑着自行车四处奔波,在周边村庄里逐户询问。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他在牛塘镇卢家巷寻求时,有人告诉他,一位八旬老太家藏多本古籍。窦义生上门一看,果然就有第三次续修的《窦氏宗谱》。原来,在“文革”期间,这位村妇舍不得将上辈传下的书籍毁掉,于是将这套宗谱藏在破旧棉被里,才得以保留下来。窦义生喜出望外,当即表示愿重金收购。这位老太见听他说要独修宗谱,很为感动,便以不大的价钱将这套保存完好的《窦氏宗谱》转让给他。自此,他便全身心地投入了续修工作之中。 《窦氏宗谱》始建于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后相继于光绪元年二月、民国十二年八月(1923年)续修。据史载,窦姓系出姒姓,起源于夏朝,是商王后裔,属以事件命姓类。窦姓始祖为夏帝少康。少康之父相为夏朝国君时,寒浞乱政,杀死相。王妃被逼自墙洞逃出,回到娘家有仍(今山东济宁市东南)地方,生遗腹子少康。后少康中兴,杀寒浞,为夏王。少康有二子,即杼和龙,都曾住有仍,以其祖“逃出自窦(即洞)”的事件命名姓氏。东汉时,平陵窦氏显贵称名天下,王郡大将军窦融以随光武帝西征之功,封安丰侯,谦恭自持,孙子多封列侯,曾孙窦武、玄孙窦宪,皆东汉名臣,权重天下。隋朝窦建德,起兵占据河溯,称夏帝。明朝万历年间,窦氏后裔自瓜州(今扬州)迁居淹城,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窦氏宗谱》中刊文《淹城记》,记载了与淹城相关的一些史料,是目前发现的记载淹城的最早民间文本,对今人研究淹城文化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毕竟第三次修谱距今已有80余年,要想理顺理清族人延续关系谈何容易!可是,窦老却凭着一辆自行车、一支圆珠笔和一股执着的精神,独自忙碌开了。近两年来,老人骑着和他差不多的“老爷车”,以淹城为圆心,一圈一圈向外扩展,寻找族人的线索,曾在一天中走访子14个行政村。他对续谱定下了一个原则,就是要坚持求真务实,正本清源,改革创新。为此,他在收集资料时,不但理清族系延续网络,而且着力挖掘先人高风亮节、历史事件资料。他白天奔波收资料,晚上就在旧阁楼上抄写、誊录,“数九天”、“大伏天”从不间断。老人本来体弱有病,两年中,他常常累得病倒。有两次竟然突发脑梗塞,好在家人发现,及时送医院抢救,才免酿大祸。面对亲友劝说,老人仍坚持不辍。 据统计,目前淹城窦氏共有218户744人,自十世至十六世孙,窦义生为最长的第十世孙。其中,在武进定居的有95户356人,外地族人分布在上海、南京、北京、天水、芜湖等地。族人中,涌现出助人为乐、发奋创业、孝悌传世和抗日救国等高尚品质;现有设计上海扬浦大桥、南浦大桥的桥梁高级工程师窦文俊,参加“神六”的航天航空工业部高级工程师窦琴英等优秀人物。窦老独修宗谱的举止,感动了族人,有人主动资助和帮助整理资料。2005年10月,由窦义生续修的《窦氏宗谱》初稿完成了。续谱共365页28万字,其中原谱108页8万字,新增257页20多万字全由老人一手誊写,仅圆珠笔芯就用了80支。之后,窦老又自费将谱稿按族人户数复印,分发给族人。 如今,这位84岁的老人又依据续修《窦氏宗谱》的相关资料,进一步研究淹城遗址文化,为挖掘武进丰富的文化遗产作出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