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窦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窦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窦翊华
 
 窦氏书画苑   港澳海外   青宁新藏   川渝云贵   黑吉辽蒙   鄂赣湘桂   粤琼闽台   陕甘豫晋   苏浙沪皖   京津冀鲁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关于《中华窦氏谱志.河南省平顶山卷》的编写说明(窦建国) 已阅:2571 / 回复:0(楼主)

关于《中华窦氏谱志.河南省平顶山卷》的编写说明
一  关于谱志的编写
经过大家多年的努力,《中华窦氏谱志.河南省平顶山卷》终于要付印了!尽管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由于许多老年人已经等不及了,就先印出来,就当是个讨论稿,就当是块引玉的砖,哪怕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大家议论批评的靶子,那也不算坏事儿,起码给大家抛出一个讨论的话题。再者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批评指点,也为今后进一步补充完善打个基础。
1999年当我拿到孤山窦氏那本残缺不全的(二十多页的棉纸毛笔手抄本)旧族谱时,就决定要整理一本《孤山窦氏族谱》,但由于当时工作忙,一直没能连缀成篇儿。2006年清明节前,当全村的老少爷儿们要求序谱立碑时,我才真正认真地投入了这项工作。经过和族人一起研究族谱,抄录碑文,向老者请教,到各地走访,最终大致理清了孤山窦氏的来龙去脉,开始编写《孤山窦氏族谱》。为了涵盖更宽泛的历史资料,又改名为《孤山窦氏谱志》;通过走访,发现更大范围内有许许多多非孤山窦氏族人,又把书名改为《叶县窦氏谱志》、《河南省平顶山地区窦氏谱志》。在参与了各地的窦氏文化活动、浏览了各地族谱之后,我感觉很有必要编写一部 “中华窦氏谱志.通用卷”,让各地编写族谱时借鉴。一本族谱,只有本支系人员繁衍情况而没有整个窦氏家族的总体概况是不全面的。所以我就增加了关于中华窦氏产生、发展及全国窦氏文化研究的许多内容,远远超出了“平顶山地区窦氏谱志”的范畴,所以最后定名为《中华窦氏谱志.河南省平顶山卷》。
2006年之前,村上有一部分热心族人通过各种努力把残存的祖碑搜集了起来,想重新树起来,建个祠堂。但是说啥的都有,最后不了了之,放下了。2006年清明节前大家再次提起序谱立碑之事,并提出了孤山窦氏文化建设的规划设想。
根据分工,我负责把现有能搜集的资料搜集整理出来,留存下来,决不能再让现有资料丢失。于是我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在族人的帮助下,一家一户地登记每个人的资料:从所能了解的每个人的名号、生卒时间、生平简历、嫁娶流向,逐人一一登记。愿意提供资料的,我登记,不愿意的不勉强。
在此之前,村上的窦昌华、窦华亭、窦业超、窦世全等宗亲已经粗略地整理了一部分先祖资料。为了准确起见,我又和族人一起,艰难地辨认抄录那破碎的祖碑。由于破损严重,模糊不清,所以半天抄不完整一通碑。为弄清一个人名,一个辈分关系,需要找多个年长的族人核对。由于解放后多次平坟,特别是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和1968年前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大破“四旧”,许许多多的祖碑被推倒,砸毁,或者拉走修水库了,建学校了,或者修桥铺路垫房基了,现在能够搜集到的也是残缺不全,模糊不清。想理出整个家族的谱系头绪很不容易。
为搜集资料,除了本村外,我先后到叶县城和常村乡的常村街、卫湾、摩天岭、坡李;夏李乡的夏李街、郭庄、马庄、耿庄、小集、苗庄、后董、砚台、仙庄、三皇店;旧县乡的常庄、温庄、和庄;任店乡的樊庄、寺庄;田庄乡的黄营;辛店乡的窦岗等处搜集窦氏资料。随着窦氏家族信息的增多,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后来又走到平顶山市新城区的李安村;鲁山县辛集乡的徐营村;鲁山马楼乡的周庄村;鲁山磙子营街及三山村;鲁山县尧山镇的上坪村;洛阳市的嵩县车村镇、汝阳县大安镇;郏县长桥镇的窦堂村、西长桥村、郏县堂街镇的寺后村;宝丰县的石桥镇窦庄和县城;许昌地区的襄城县山头店乡窦王庄;临颍县的沃城乡窦庄村;漯河市舞阳县的保和乡;周口市的太康县王陵村;驻马店市的泌阳县象河乡窦庄、高庄;泌阳县下碑寺乡的蛤蟆山村;南阳市社旗县的绕良乡老窦庄以及河北省邢台市的邢台县、平乡县、南和县、巨鹿县等处。为了求证有些资料史实,还需要了解周围非窦氏居民,还要从地方志上、周围外姓族谱上去搜集史料;为了弄准确一个人物关系往往需要多次多方面打电话咨询求证商讨。为了掌握更多的窦氏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华窦氏的来龙去脉,先后十几次参加全国各地的窦氏文化研究活动。数年下来,差旅交通费、通讯费、资料购置复印费等,究竟花了多少钱我没有详细统计,但截至2011年8月,我这个从教三十多年的中学高级教师存款没有过万是事实,住了十年的楼房没有安装淋浴器和空调是事实。
有不少人说:“你成天到处跑,操心赔钱搭功夫,图啥哩?”,我说就为了完成自己一个心愿—— 写一本较为详细的窦氏族谱,借以“传承历史文化、倡导孝先敬祖、教化子孙后代、促进宗族团结”。 古人云:“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司马迁曰:“人不知祖何异禽兽”。故传承文化、孝先敬祖,大义也!这里借用甘肃苑川窦泽鑫宗亲的一段话来进一步表明我的观点:“面对近时一些窦氏族人的取名状况,未免使人感叹!部分族人取名,用字五花八门、千差万别不说,其至关重要者:丢弃辈字,自断祖源而不知后果;混淆辈份,长幼不分而不觉汗颜。如此蔑视宗族姓氏文化,实属遗憾!仰观先祖派名之规范划一,俯视吾辈后裔取名之紊乱,比之于先祖是进步?是退步?窃以为仅此一点来说,对宗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已多有丢失。面对先祖,吾辈后裔岂能泰然而处?当务之急,应从规范族人派名入手,以使宗族支派条分缕析,辈份长幼昭穆分明。此为今日修谱之主旨之一,亦是族人今后应当遵从的准则”。
关于中华窦氏先祖的前期活动,史上记载有限,所用资料大多是综合众人的研究成果,感觉言之成理的就拿过来。即便是存异的说法也拿来供大家讨论,只要不把话说死,给后人留下修改补充的余地就行。我提倡大家从重视窦氏历史文化的角度来关注、研究、争论问题,但不要搞人身攻击,不要对在家族文化研究中出现错误的宗亲讽刺、挖苦、打击。家族文化研究也应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知道书印出来会引来很多意见,但我也知道,历来是不干事的人不落意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力求完善吧。我竭诚欢迎大家抱着负责的态度多提建设性意见。
二 族谱编写原则
1、以“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中华美德;倡导孝先敬祖,教化子孙后代;加强窦氏联谊,促进宗族团结;发展窦氏经济,再创窦氏辉煌。”为宗旨;
2、谱、志兼修。融史入谱,以谱为史。上溯本源,下记当代,横记支派流向;政、经、文、史兼收并蓄。
3、男女皆录,贫富均载,生平事迹繁简酌情。娶女记其所来何处,嫁女述其所嫁何人。
4、过继、抱养、入赘、随母移嫁等情况均应如实写明来龙去脉【古人写谱原则:“无后而立他支者注明某人为嗣,有子而岀继者则在继某人名下书为嗣男,前后互见秩然有序,若外姓来继者载明某人原来姓名,本族之岀继他姓者亦必书明继某人名下俟后归宗有可考,随母同居亦载明之,其余抱遗弃、带孕、妾私养、义子、从僧、道、佛教者皆并弃不书。”但根据现实情况,只要愿意姓窦,都应据实书写】。
5、不虚美,不讳恶。族人有功德善行者,详记之,显亲扬名,以树榜样;有背德犯法劣迹者,一般忽略不计,重者载之以警后人。
6、晚辈取名不应冲犯前辈,不知而犯者谱内尽量用同音异体字避之。
7、姓名用字与姓氏、字派用字相异者,一律以字派规范之。如:村上“世”字派有户口或身份证写作“豆士运”的,族谱则纠正为“窦世运”。以此类推。
三 谱志内容提要
本谱志共分四编:
第一编:中华窦氏的产生与发展。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就中华民族的形成到窦氏的产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通过大事记和名人录来反映窦氏发展概况。
第二编:平顶山地区窦氏谱志。这是四编当中最详尽的一编,而在这部分当中最详尽、内容最丰富的当属“叶县孤山窦氏谱志”。因为这部分内容我最熟悉,再者,因为我当初就只是想写一部“孤山村窦氏谱志”,想通过一部孤山村家族谱志来折射中华大地的历史变迁、时代风貌。签于此,我在写“孤山村大事记”的时候把村上族人的活动尽可能放在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让读者在读村史、族史的时候也了解一些地方史乃至国史,尽量使读者能够立体地去了解过去。其他窦氏居住点的情况则根据搜集到的资料不同而繁简各异。
第三编:全国各地窦氏谱序摘编及重点史事介绍。为了让族人更多地了解全国各地的窦氏家族情况,我力所能及地搜集摘编于此,限于篇幅只是摘要。
第四编:附编。把这部分内容称为附编不是说这部分内容不重要,而是因为其内容远远超出了“平顶山地区窦氏”的范围,但又是应该让读者了解的东西,也是本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本书编写及资料搜集过程中,得到了全国各地许多窦氏宗亲及别姓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恕不一一提名。另外,摘录引用的窦氏文化研究资料大篇幅的都标有作者,改编使用的恕不句句点明出处。
因为编者水平有限,虽然努力了,但错误之处仍然难免,欢迎大家阅读本书之后多提意见多交流,需要完善的地方再版时予以纠正。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常村镇孤山村窦氏第十八世 窦建国
   联系电话:18538691998  13409305717  Q号:1026597579
      2016年2月于平顶山市卫东区

作者:1026597579 (2017/5/25 19:33:01)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7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7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窦氏论坛  执行时间:2,250.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窦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