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维家族中,跟俞大维公去台湾除了俞大綵(傅斯年夫人)还有弟弟俞大纲。大纲是1907年出生,比大维公小十岁,今年是俞大纲诞辰一百周年,台湾的文艺、戏曲界人士,将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俞大纲早年就讀于上海光华大學以及北平燕京大學研究院,俞大綱曾師承徐志摩,是北京“新月詩社”成員之一。新月诗社是徐志摩、闻一多发起专门研究新体诗的团体,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续,著名诗人臧克家也是新月诗社的成员。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大纲随徐志摩陪同接待,收获非浅。一毕业即進入中央研究院工作,養成了濃厚的“历史癖”,专攻唐史和太平天国史,连太平天国史的权威罗尔纲,对他也是刮目相看。對中國傳統文學以及戏剧艺术尤其研究深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把此作为终生研究目标。此后应聘到浙江大学历史系任教。抗战爆发,随校内迁,在贵阳遵义山沟里整整七年。1946年回到杭州,1949年随大维公去台湾。在台湾文化大学任教,是文大戏剧系主任。俞大綱、姚一葦與李曼瑰(1907-1975)三人共同主持六、七十代的文大艺术研究所、戏剧组,开创了台湾戏剧教育史上的全盛時期。俞大綱先生的戏剧创新風格,深深影响70、80年代的台灣文化,也影響台灣當時的京剧、戏剧發展,甚至其他文艺領域如舞蹈、电影、文字、音樂等。被誉为台湾文化青年之父。 俞大纲不但精通戏剧理论,且遍读经史子集,学识渊博,中国文化的根底很深。他认为,二次大战后,西方艺术思潮,逐渐转向富有原始情操的精神世界来探索人生。这股思潮,反映于戏剧,大有乞灵于东方古老剧场之势。他们对东方戏剧的东方式象征手法,疏离效果,以及带有仪式性的表演形式,大感兴趣。戏剧的植根在广大的群众和表演回到演员本身等东方戏剧特质,,认为可以补救一味侧重物质世界表象、充塞了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剧场缺憾。中国戏剧表演体系因而也受到西方戏剧工作者的注意。台湾被日本占领长达五十余年,在奴化教育下,对大陆华夏文化,已经陌生,处在一个文化真空状态,俞大纲的贡献,在于重新浇灌、培植了华夏文化之苗,使之在台湾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