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氏的主流大派集中在浙江。而鲜为人知的仙居俞氏,覆盖半个浙江。他们的先祖俞中比俞文俊还要早200年就到达岭南。次坞俞氏是因于谦冤狱,怕株连九族,合族改姓为俞。俞氏宗流,三大宗以下,还有几十大派。这些宗流是对俞氏的迁移、扩散、繁衍有重要作用,并作为一个俞氏大支派的源头存在。好比一棵大树中的比较粗的枝杆。以下按开宗时间为序,进行阐述。最早开宗的婺源俞氏江西婺源俞氏 属河间郡。尊俞跗为始祖;宗源在河北沧州河间市。是东晋征西大将军俞纵的直接裔系。 唐乾符二年(879),黄巢起义,渡江掠饶,俞纵第十六代孙的俞植,携家从宣城逃往歙县黄墩村。这一支俞氏,历史最长,到唐朝后期已经繁衍了15代。那么他们的先祖,应该是东晋时就开宗了。其开宗之早,领俞氏之先。但黄墩地方狭窄,为了俞氏的繁衍生息。唐天佑三年(906)俞植的儿子俞昌奉父命,从歙县黄墩迁婺东万安乡,那里地广人少,又是俞植姻亲、大理学家朱熹的老家。对崇尚文化的俞氏,是最好的环境。俞昌即为婺源俞氏始祖,开宗时间为906年。俞昌两个儿子,长子柰,迁鄱阳;次子懋,居婺源长田。俞懋五世后裔俞文明于唐末自长田迁丰乐(今婺源秋口镇沙城)。俞懋后裔有十八房,素有俞姓十八派之说。其七世孙俞瓘,于宋开泰九年(1020)自丰乐迁陈平坞(汪口东南一公里处)。他先后建"洌泉亭"供路人歇脚、建"翠屏轩"办蒙学。俞瓘敦厚仁义,以礼待人,成为当时的名士。 俞瓘的孙子,九世俞杲(字升之),于大观年间(约1107),由陈平坞迁郑婆坞(现俞林标宅前)。俞杲应考中举,官至枢密院交章,荐授朝议大夫。俞杲晚年辞官回乡,以"日月光天德"为号,命五子“治五宅,睿五井”。俞杲裔孙俞皋(1252--1316)宋末进士,宋代灭亡后没去上任,在汪口建"心远书院"教书育人,人称"永川先生"。清乾隆年间,俞皋后裔俞应纶(1698--1778),官至朝议大夫。省亲回乡时,聚乡人资助重建宗祠,清乾隆九年(1744)俞氏宗祠重建成功。他慎终追远,弘扬祖德,仍以万历九年"仁本堂"命名重建俞氏宗祠的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