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二世祖叔牙公屈己荐贤,成就齐桓霸业
- 中华鲍氏网 2008年12月16日 鲍荫华摘编
周齐大夫鲍氏二世祖叔牙公画像
鲍叔牙,又称鲍叔,春秋时期齐国有名的一位大夫。此人因“辅君”、“让相”而彪炳史册,至今为人们所传诵。
当年齐僖公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诸儿、纠和小白。在继承王位的斗争中,小白既无诸儿的长子地位,又无纠得到受宠于僖公的母亲的庇护,而是年幼丧母,外祖家所在的宋国又弱小难为后援,因此实实在在的处于劣势。鲍叔奉命辅佐的恰恰正是小白,其前途怎不令人堪忧!鲍叔牙有一位好友叫召忽的,对他的处境深表同情,另一位好友管仲对齐国的未来更有一番不同常人的分析,认为从个人的素质和人心背向来看,得天下者非小白莫属。
若干年后,齐国经历了因王位更迭而起的内乱。立为国君的诸儿即齐襄公昏庸无道,管仲与侍奉的公子纠逃往鲁国,鲍叔牙则与其辅佐的公子小白跑到莒国避难。后来,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反复劝说与支持下,抓住时机,回到了齐国,夺取了王位,成了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在这场斗争中,鲍叔牙辅定王位立了首功,而管仲却因站在小白对立面,甚至一箭射中小白的衣带钩而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齐桓公小白成为国君后,理所当然地要把宰相的位子留给鲍叔牙,这于公于私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鲍叔牙却辞谢相位而不受。鲍叔牙的人品与治国之才是人们共知的,其德、才、功,无人能与之相比。鲁国的施伯称鲍叔牙是仁人,管仲说鲍叔牙是君子。召忽、管仲、鲍叔牙是人所共誉的齐国“鼎之三足”。何况正如施伯所说,鲍叔牙辅佐小白先入齐而得国,“定位”之功,功莫大焉。而且在长时间复杂的斗争中所表露出来的文韬武略,也是令人佩服的,总之,鲍叔牙相齐,实在是不争不疑之事。鲍叔牙从齐国的发展和前途着眼,有着更深更远的分析和考虑。他要举荐一个人,那就是管仲。
管仲是鲍叔牙小时候的伙伴,相交很深,成为莫逆。管仲家贫,有老母,鲍叔牙时有接济资助,甚至一起赚钱,管仲也是多得多分,而鲍叔牙绝无怨悔,史称“管鲍之交”。此次推荐管仲取代自己为相,更成为千古佳话。鲍叔牙为了说服齐桓公,从惠民、治国、外交、制礼、军事等五个方面与管仲做了比较,认为自己的德才可以治理好齐国,但却难以使齐国称霸于天下。他真诚地对齐桓公说:“君且欲称霸,非管夷吾(即管仲)不可。”(《史记·齐太公世家》)至于那齐桓公耿耿于怀的所谓的“一箭之仇”,鲍叔牙也以那也是“为自己的国君”,做出了令人佩服的解释。并指出,这样的人,如果赦罪重用,必将效忠尽力。于是管仲从异国逃生的“钦犯”而一跃成为齐桓公厚礼相待的大夫,而且被尊为仲父,委以宰相重任,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家重臣。而鲍叔牙则甘居其下,成为共修齐政的“二线”顾问,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他都坚决支持管仲的决策意见。难怪管仲发出这样的喟叹:“生我者父母,知为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鲍叔牙知人荐贤,实属难能可贵,而“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同上)而这其中也自有鲍叔牙之大功,其声誉甚至超过了管仲。正如司马迁所说:“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赞美)管仲之贤多(赞美)鲍叔能知人也。”(同上)这样的评价,即在今日也仍能给人以有益的启发。
鲍叔牙的墓相传在今日之济南王舍大镇济钢新村,所在高地称为鲍山,其墓已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鲍山也已被辟为公园。鲍叔牙知人荐贤的美德也将世世代代为人们所称颂。
分享按钮>>鲍氏得姓的史迹和鲍氏始祖敬叔公(画像)
>>从“管仲不荐”看二世祖叔牙公的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