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洞口县山门镇湾里贺家源流史
- 中华贺氏网 2009年2月17日 贺苑水
洞口县山门镇湾里贺家五十八代先祖开地公字文信,生于明成化十九年岁次癸卯(公元1483年)八月十四日。明正德三年岁次戊辰(公元1508年),由江西吉州徙湖南宝庆府武攸西北乡水口(现洞口县山门镇田凼村湾里贺家)。此地三面环山,古树参天,村前一片水田,三棵古树守村;村前有21块过水石,村内外有11块石板桥排水,俗称“一湾流水是宗派,三面绕山认祖峰。”配严氏,生子一楚汤,字子铭。楚汤公生八子,长子景芳字荣芬,次子景良字荣刚,三子景後字荣毅,四子景贤字荣庄,五子景圣字荣廉,六子景鸾字荣呜,七子景凤字荣麟,八子景凰字荣造。卒后同严氏祖婆合葬屋下首石山狮形巽山乾向。
开地公率子孙,勤耕经营,发家致富,传到六十二代时,已发展到五十多名男丁,水田八十多亩,柴山连遍,建成一个完整的村庄,并修建观音阁庵堂一座,另外在离村十五华里的山区鸡婆洞,购买一座庄房,有田地,南竹山和杉木山。这时六十一代起舜公等率子孙徙居鸡婆洞繁衍生息,到清朝初期贺氏已发展到一百多户人家,三百多口人丁。康熙廿八年岁次己已冬(公元1689年冬),湾里贺家发生一场大火,将村庄基本烧光,只剩下一座完整的房子,当时人口大部迁往外地(一部分迁住村后一公里的大边头立村定居;到乾隆嘉庆年间,又先后迁往云、贵、川定居;到道光年间,几乎全部迁走,只剩下少数无嗣之人,后又慢慢消失)。远的去了云、贵、川,近的在附近村庄定居。文质公徙居山门上冲,文华公徙居坪溪界;子龙、子信、子惠投靠溆浦县小横龙母舅家定居。嗣后,子龙公又率次子志林迁往四川省金堂县五凤溪(现五凤镇)开基立业,多年后,子睿公之子志临公投伯父子龙公,到四川金堂县五凤溪定居。随后大房廷寿公,六房廷栏公、廷冬公及七房廷缘公的后裔于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源源不断地徙往四川金堂县与简阳县等地落业。现子孙繁衍,已成当地大族之一,子龙公是四川金堂县贺氏开基祖。子信公是溆浦县小横龙开基祖。子葵公迁黔阳苏家冲,志智公迁白家山。到光绪年间,又先后五户迁往岩门村、山门村和桐山乡的泥湾村与椒林村,只有家友公和家骥公的后裔,从未离开古籍。奇文公后裔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丁丑岁,又从上冲返回湾里定居。
清康熙二十八年岁次己已(公元1689年)九修族谱时的班辈字为“广平肇庆父,李直复文源,宗子志才景,奇士道学名,光前美盛德,裕後发俊英,求远大功勋,三元四海兴”。到道光四年岁次甲申(公元1824年)十修谱时,同坡头五十八代堂弟开效公后裔和开惠公后裔将班辈字改为“开楚荣起廷,祖宗文子志,才景奇士道,翰苑家声远,儒风万古传,五俊裕先贤”。到光绪二十六年岁次庚子(公元1900年)十一修时,会同、洞口、石江、龙潭铺图公位下五十七代智安公后裔和洞口马铺绪公位下五十七代允协公后裔,均属明代徙居武攸西北乡定居,及五十八代开泰公后裔,在十一修谱时,将班辈字改为三十六字轮流转的班辈字,即:“材开楚景,起廷克绳,文宗至德,世袭名荣,翰苑家声远,儒风奕叶传,镜湖光徽泽,俊杰裕先贤”。当时为去四川调谱一事及合族修谱等事项,族首之间发生了争论,意见分歧很大,因而文君公後裔及去四川金堂县和简阳县其他房的後裔,均未参加十一修族谱,所以他们现用的班辈字,仍是十修族谱的班辈字。公元1994年十二修族谱时,再次将班辈在“贤”字辈后面延续为“元清天波成…..”等八十字,尚未使用。
公元一九三三年至公元一九四八年,先后用十六年的时间在湾里修了一座贺氏宗祠,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先后将明朝时修的观音阁庵堂及祠堂的牌坊、戏楼、两厢看楼全部拆掉,只仅下两栋主厅和正厅,现均已破烂不堪。
分享按钮>> 湖南省衡南县柘田支派源流
>> 湖南省泸溪县浦市贺氏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