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于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于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于谦的传奇故事 已阅:2169 / 回复:0(楼主)

于谦的传奇故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大明帝国送走了它的缔造者朱元璋,也迎来了它的拯救者于谦。
于谦是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市),他的家庭环境不错,有自己的书斋。他就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与当时的所有读书人一样,他也是从四书五经开始自己的求学生涯。说老实话,四书五经这种东西是很容易培养成书呆子的。但于谦是个例外,他十分上进,读书用功刻苦,却从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除了学习考试内容,他还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如兵法等)。历史告诉我们,喜欢看课外书籍的孩子将来一般都是有出息的。
就像现在的追星族一样,于谦也有自己的偶像,他把这位偶像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斋里,日夜膜拜。有一次,教他读书的先生发现他经常看那张画像,便好奇的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于谦正色回答:“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
画像上的人物是文天祥。除此之外,于谦还在书斋里写下了两句话作为对文天祥的赞词: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这正是少年于谦对自己未来一生行为举止的承诺。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二十三岁。此时的他已经乡试中举,即将赴京赶考,告别江南水乡的故土,前往风云际会,气象万千的北京。前路艰险,但于谦毫无怯意。他明白,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正在等待着自己。他收拾好行李,告别家人,口吟一诗,踏上征途。
                拔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
                丈夫意如此,不学腐儒酸!
                       清    风
在京城的这次会试中,于谦顺利考中进士,并最终被任命为御史。在之后的朱高煦叛乱中,于谦以其洪亮的声音、严厉的词句、深厚的骂功狠狠地教训了这位极其失败的藩王,并给明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于谦走上了青云之路。
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任命于谦为兵部侍郎,并派他巡抚山西、河南等地。这一年于谦只有三十二岁,却已经位居正三品,他也成了他同年们羡慕的对象。于谦就此离开了京城,开始了他地方官的生涯,不过,估计他也没有料到,这一去就是十九年。他在任期间威望很高,老百姓也十分敬重他。更为难得是,他除了有能力外,还十分清廉。
正统年间,王振已经掌权,他这个人是属于雁过拔毛型的。地方官进京报告工作,都得给他送礼。可是于谦则不同,他是巡抚,权力很大,却能够做到不贪一针一线。不但自己不贪,也不让别人贪。一个贪,一个不贪,矛盾就此产生。正统六年(1441年)王振找了个借口,把于谦关了起来。他没有估计到于谦的人气很高,如果要杀掉这个人,后果会极其严重。所以他退缩了,把于谦放了出来。于谦出狱后,仍然坚持他的原则,清廉如故。曾有人劝于谦多少送点儿东西做人情,于谦作了一首诗来回答:
                   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被召入京城,任兵部侍郎。之后,便是我们熟悉的内容,贸易纠纷,边界吃了败仗,王振太监的梦想,愚蠢的决策,苦苦的劝阻,一意孤行,胡乱行军,最后,皇帝被俘------于谦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事情发生,但他无能为力。至到有人提出把首都南迁,众人议而不决的时候,于谦在朝中一声怒吼:“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英   雄
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我们称为英雄。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着当英雄的渴望,但英雄不是人人都能当的。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与将倾;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于谦也不是天生的英雄,至少在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的那个早晨之前,他还不算是个英雄。于谦是个很强势的人,从他怒斥朱高旭、不屈服王振,他一直都很强硬。但这次不同,作为代理兵部事物的侍郎,他要面对的是瓦剌的大军和城内低迷的士气。自己生死可以置之度外,但如今国家的重担已经压在了他的身上。他十分清楚,现在不能逃,一逃就会丢掉半壁江山。是战是逃,谁都会心生畏惧。于谦也是人,也会畏惧。但他之所以能够名留青史,永垂不朽,就因为他能战胜畏惧。他在关键时刻高喊:“建议南迁之人,该杀!”他接着说:“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迁都,大事必然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吗?!”由于于谦是代理兵部侍郎,又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所以,朱祁钰把防守北京的任务交给了于谦。这是最高的荣誉,也是最重的重担。
    

作者:119.118.15.* (2009/5/26 16:22:41)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于氏论坛  执行时间:562.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于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