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戴姓分布及名人介绍

    中华戴氏网 2012年6月15日 戴少平


戴姓是在唐末迁歙之黄墩。戴氏家族在唐代居于今江西婺源的戴家湾;宋末,婺源戴氏家族分支外迁,一部分迁皖南徽州隆阜,明代时又一支迁黄山北麓的太平县授村(今贤村),不久又一支迁今黄山市黄山区龙门乡入翠村。到了清代入翠戴家成了大村,先后出了几位进士,家谱也一致修续到民国初并保留至今。徽州黟县宏村也是戴姓原来比较多的地方。戴氏宋乾德年间(963—968),汀州通判戴杰迁家绩溪新华乡(今大谷)前山里。戴氏后裔分布华阳、戈溪、镇头、万富山等18处村镇。
戴有祺(?~1711),字丙章,号珑岩,清休宁县瑶溪人,寄籍江苏金山卫(今上海市金山县)。康熙三十年(1691)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不久,家居守丧,不复出仕。著有《慵斋文集》、《寻乐斋诗集》。《乾隆江南通志》、《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等有传。

康熙二十七年(1688)春,北京城内礼部贡院,全国各地举子会聚一堂。随着内阁大学士王熙、左都御史徐乾学、兵部侍郎成其范等考官徐徐入主各个考房,分发完试卷,三年一度的会试又在宁静而紧张的氛围中开始。这一科的考题是“樊迟问仁”三节、“子曰舜其大孝”二节、“天下之言”全章。戴有祺以金山卫商籍参加了考试,扫视几遍题目,便胸有成竹,文思泉涌。从从容容在规定的时间里交了卷,放榜时果然高中贡士,正是喜不自禁的时候,家中快马来报,母亲大人病故。眼见得下个月就要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了,却突然间闻此噩耗,戴有祺悲痛欲绝。面对夺冠的机遇,戴有祺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即刻启程赶往家乡以尽“孝道”。直到三年后的康熙三十年,才被恩准补考殿试。这一科的考官是大学士张玉书、工部尚书陈廷敬、兵部侍郎李光地等人。考官们原先拟定第一名吴昺,第二名才是戴有祺。但卷子呈送康熙御览时,康熙帝被戴有祺一纸漂亮的书法折服,于是朱笔一挥,将戴有祺定为第一甲第一名。这样,戴有祺三年前不幸因人祸而失去争夺状元的机会;三年后却有幸以书法见长而戴上状元的桂冠。人们都说,这是上天对他一片孝心的厚报。

戴有祺被钦点为状元,按例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不久,回老家养老的父亲戴文俊病故。戴有祺又千里迢迢从京城赶回瑶溪服丧。短短几年,连失曾经相濡以沫的慈母严父,戴有祺倍感凄凉,精神防线几乎崩溃,从此意志消沉,萎靡不振。康熙四十一年(1702),在大考中名列三等,被依例降职为候补知县。眼见自己官运不通,他毅然辞职离京,归乡隐居。故乡瑶溪村前是新安江上游的率水,水清似镜,山青如画。他在山前溪畔筑草堂,题室名“慵斋”,自号“慵斋野老”,整日醉薰薰,疯兮兮的,时而高歌,时而低吟。时人都说,他的文章奇古,诗书尤为旷达。所著《慵斋文集》、《寻乐斋诗集》中有许多诗文值得玩味:“有经皆芳草,无人自落花。忽经一夜雪,不辨对门山。遇雨溪添水,新晴云吐山。不辞邻舍酒,懒答故人书。听雨堪清暑,看书当养疴”这首五言诗,与“烟消碧落林疑染,天入澄波影倒开。人生任意无过懒,世上防闲独有官。浮白向人真有味,拖青于我本无缘。平桥白水侵篱脚,隔坞红霞掩树梢。花因急雨争先落,蝶为飘风不敢狂。远岭入云全没寺,归鸦笼柏似经霜。但作闲人何必隐,不耽佳句易成诗”这首七言诗,正是他纵情山水、诗酒人生的真实写照。

瑶溪位于休东南商山乡境内,屯(溪)五(城)公路穿村而过,距县城26公里,从屯溪沿率水而上约7.5公里,出屯溪境二、三公里,便是享誉省内外的瑶溪村。瑶溪古村始称瑶池,有龙头风尾、双飞蝴蝶、红船出海等风水胜景,地灵人杰,历尽繁华。“只有瑶溪,没有屯溪”的传说可见一斑。瑶溪主姓戴和詹,瑶溪戴与隆阜戴为叔伯关系,迁瑶溪迟于詹,却盛于詹,建有两座宗祠和前门、后门、中门、思诚、旧厅、玻璃等七厅。瑶溪戴与詹后来结为亲家关系。戴有祺高中状元后,在瑶溪“上筒”即后龙山建有状元厅,前后三进三开间,“状元及第”匾高丈余,宽约六尺,两边镶龙,字大如篓。瑶溪村因靠近屯溪,厅堂众多,抗战时期,一度成为教育、医疗的后方基地,皖南行署戒烟所、屯溪医院、上海法学院先后迁移瑶溪,瑶溪对岸的雁塘村也曾接纳过江苏省临时中学。

戴衢亨(1755~1811),字荷之,号莲士,清休宁隆阜人,寄籍江西大庾(今大余县)。乾隆四十三年(1778)状元。历任侍读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赠太子太师,谥文端。著有《震无咎斋诗稿》。《清史稿》有传。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戴衢亨自小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娇惯刁蛮之气,倒是天生的热爱读书习字。父亲戴第元、叔叔戴均元、哥哥戴心亨都是由进士而步入仕途的朝廷官员,他们一有空闲,就把指导他学习当作放松身心的乐事,加上教书先生的悉心调教,戴衢亨的学问突飞猛进,不仅同龄学童望尘莫及,而且就是阅历颇深的成年学子也自叹不如。十五岁,县试、院试小试牛刀;十七岁,秀才便成为他的囊中之物;再战乡试,又高中举人。人们的赞叹声余音未了,刚刚二十一岁的戴衢亨,在乾隆皇帝巡幸天津的时候,奉召应试,又深得皇上赏识,名列一等,授内阁中书,第二年就入军机处当了军机章京。戴衢亨少年得意主要靠实力,但他夺得状元的桂冠,则有一半靠运气。这一科考试时当公元1778年,正副主考官、同考官及读卷官共7人,全部都是当时在朝大臣中的前科状元,其中有两位同考官是徽州人,一位是休宁五城人黄轩,另一位是歙县人金榜。如此清一色的状元任考官,这是前所未有的科举盛事。因此,这一科的状元名落谁家就格外引人注目。殿试过后,主考官将前10名试卷呈送皇帝审阅。原拟头名试卷是北京邵自昌的,乾隆皇帝看了邵的试卷,虽嫌其对策中有两句略有一些不连贯,但也没有打算改变初拟顺序。准备拆了考卷弥封,就照原定名次写榜。该科读卷负责人、吏部尚书程景伊奉命当场拆封试卷填榜,拿起邵自昌的卷子好半天拆不开,看不清姓名籍贯,乾隆等急了,就叫将第二、第三名往前挪,而把邵自昌的一号卷移为第三,拆了原来的二、三号卷再拆邵的仍然拆不开,就把四号卷移为第三,拆了四号卷,才将邵自昌的卷子拆开。乾隆皇帝认为这是天意,便让程京伊按拆卷顺序填榜,于是原本被金榜那一房录取的第二号试卷考生戴衢亨,年仅24岁就成了天下第一的“钦点状元”。而邵自昌却非常可惜地变为二甲第一名,仅得一个“金殿传胪”的名号。戴衢亨做官之后,曾多次主持湖北、江南、湖南等地乡试,均严格以才德取人。嘉庆十四年(1809),他以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的身份主持会试,并任殿试阅卷大臣。在考试中,他见徽州故里歙县举子洪莹才德兼备,便极力举荐洪莹为头名状元。心存忌恨的给事中花杰乘机诬告他与洪莹互相勾结,营私舞弊。事情传开,似乎确凿有据。嘉庆皇帝对这件事也将信将疑,便派满州军机章京将洪莹由福园门带至上书房,又命二皇子监看,令洪莹默写殿试策,与原卷核对,一一相符,并无情弊。结果花杰被押刑部议罪。嘉庆皇帝面露笑容,盛赞戴衢亨为朝廷选中了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状元。

戴衢亨故里隆阜村位于休宁城东15公里横江与率水两河交汇处,紧傍徽州商业古镇屯溪,土地平旷、交通便捷,自古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往来新安江的商船常在此地拢岸,故曰“隆埠”。隆阜戴氏自唐以来名人辈出。明清间,不仅出了丹青名家戴本孝、戴省、戴文英、戴思望等,而且还出了迁往江西的状元戴衢亨。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在清雍乾年间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世界文化名人、思想家戴震(戴东原)。至今隆阜三门里(现为隆阜小学)戴震故居的石园门和院墙尚存,故居旁还有戴东原洗砚池。为了纪念这位平民思想家,戴震后裔将横江边摇碧楼建成了隆阜戴氏私立图书馆,现为戴震纪念馆。

戴兰芬(1781~1833),字畹香,号湘圃。清休宁城北人,寄籍安徽天长。道光二年(1822)状元。由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读学士。曾任福建乡试正考官、陕甘学政等职。著有《望湖轩诗赋》。1808年秋戴兰芬中举,一举打破其祖辈十四世都是秀才的“记录”,第二年春便雄心勃勃地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结果状元被歙县的徽州老乡洪莹夺走,而戴兰芬却名落孙山,连个贡士都没摸着边。第一次算是探路,考得不好他并不在意。接着,他又先后参加了嘉庆十六年(1811)、十九年(1814)、二十二年(1817)、二十四年(1819)、二十五年(1820)的会试,结果依然没能入围,心里颇不是滋味。连续六次落榜,有些羞于见人,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跑到寄籍地天长“闭门思过”,发奋图强,准备来年继续考。道光二年,戴兰芬又踏上了赴京赶考的征程。不过,这一次与往日不同,经过潜心研究科场掌故,他发现有时金榜题名,功夫不一定在文章里,而在文章外。主考官的爱好、皇帝的心理、书法的优劣、运气的好坏等,在不少时候往往能左右一个考生的命运。于是戴兰芬在刻苦攻读的同时,还在自己的名字和籍贯上作了文章。他将过去用的湘圃之名更改为号,而将寓幽兰芬芳之意的女性化名字“兰芬”作为自己的大名。又托关系将休宁籍隐去,改作天长籍考生应考。结果,这一次老天果真开眼,阅卷官原本将他列在第九名。但登基刚满一年的道光皇帝在御览前十名的试卷时,看见被阅卷官排在第一位的高邮县史求的名字,便不由得直皱眉头,“史求”与“死囚”谐音,很不吉利。当即勾去史求的名字,继续翻阅后面的试卷,一连好几份卷子看完,竟没有他看中的姓名,直看到第九名戴兰芬的名字,才龙颜大悦,心想,籍贯天长,姓名戴兰芬,位列第九,不正应验着“天长地久,代代兰芬吗”?于是御笔一挥,戴兰芬便从第九跑到了第一,出人意料地成为万众瞩目的新科状元。休宁古城北门名“良安”,明初改称“松萝”,是戴兰芬的故里。由陪郭往北至萝宁门为北街。北街主要巷弄有辅堂巷、鹤山巷、古墨巷、金家巷、柳河巷、苏家巷、瑞芝巷、朱紫巷、霞屏巷、池草阁等。其中古墨巷以墨肆林立而名,专精墨业、诗文斐然的邵格之祖传制墨作坊即在此巷;朱紫巷以明建朱紫坊而名,取“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诗意,希冀邑中多出达官显贵;霞屏巷取“曲曲群山霞为屏”的诗意而名,巷西侧曾有颇具徽派古典园林特色的程氏私家花园,园内亭、池、楼、阁俱全,并有富丽堂皇的古戏台一座,台柱上悬有“顾曲怜公瑾,挝鼓骂曹瞒”的楹联,为清代书画名家汪恭手书。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人。清代乾隆年间百科全书式的著名学者、大思想家。 戴震出身于贫寒的负贩家庭,一生颠沛奔波于大江南北,讲学著述,50岁入四库全书馆校理古籍,精于考据、训诂,在天文、数学、物理、地志、经籍考析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为我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作出了贡献。尤其可贵的是,戴震治学,“志在闻道”,他“论治以富民为本”,不懈地探索“古今治乱之源”,以思想家的大无畏勇气,严厉审视被统治者僵化的官方理学,尖锐地批判“后儒以理杀人”,提出了“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主张“平恕”、“舍名份而论是非”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启导了十九世纪的—线曙光”。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等哲学著作,引入西方近代科学分析方法,充分利用自然科学成果,提出新的“理”论,被称为“八百年来中国思想界一大革命”,“发二千年所未发”,集中体现了徽州文化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
戴震故里安徽休宁隆阜村(今属黄山市屯溪区),紧傍徽商重镇屯溪,在新安江上游横江、率水交汇之地,以黄山、齐云山为屏峰,由于地势平展,水陆交通方便,历来是一个富庶的商贸集聚地。据说当年商贸帆船,常在横江边的这个村庄码头靠拢上岸,“拢埠”之名渐渐就被叫作“隆阜”村名了。隆阜村由于人多田少,和徽州许多地方一样,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不在少数,从村里曹家花园、保和堂、七门厅等等徽州古民居遗迹中,我们还可以隐隐感受到当年徽商发家之后的繁荣景象。隆阜是徽州的一个千年古村落。村头六七棵千年古樟,至今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原先还有戴氏总祠堂荆墩祠,其祠堂构筑宏僻,祠前竖有“剡水钟灵”石坊,水口林坡地上建有精巧巍峨的云起亭,村口还有一座“礼门”石坊、村中主要街道还有多座街门防盗。据说从隆阜通往屯溪的田野石板板路上,曾有过十几座石头牌坊。
隆阜也是一个文风昌盛的文化古村。这里戴氏、曹氏、汪氏等徽州族姓在村中生息繁衍,兴文重教是优良传统。历代出高官、出巨贾、出大儒。清代著名画家戴本孝就是隆阜人,早期国民党元老戴传贤祖籍也是隆阜。年代这里的省立女中等学校教育全国知名,受到黄炎培等教育名家的称赞,而隆阜的扫盲文化活动还被陶行知大力倡扬。陶行知先生专门向隆阜中学赠送了购得的长城砖。戴震的先祖从唐代由歙县篁墩到隆阜住居,出了一些仕宦人物,到了戴震以上几代,便已渐渐式微,戴震故居在隆阜村西三门里,戴震在著作中称之为南北河之间的“游艺塾”,黄炎培题字称之为“戴东原先生读书处”。故居房子已在道光年间毁于兵火,现在作为隆阜小学,仅存故居院墙石门、“古欢园”石碑,1924年纪念戴震诞辰200周年之际,戴氏后裔戴琴泉等购下村中摇碧楼建立“隆阜东原私立图书馆”,征集保存了大量戴震著作资料。戴震后裔目前大多分布在北京、南京、辽宁、上海、广东等地以及港、台地区,美、日、加、欧等国,他们大多从事农、工科实业,对东原学术的弘扬和东原故乡的文化事业都非常关心,戴龙荪、戴桔荪等后裔努力资助家乡《戴震全集》的出版、戴震纪念馆的维修,他们情系故土、为弘扬东原思想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敬仰。

戴本孝(1621——?)字务旃,安徽和县人,原籍休宁人。以布衣隐居鹰阿山中,故号鹰阿山樵,又号前休子。史载他的性情高旷,尝与友人夜谈华山之胜,晨起即往游,真是一个性情中人。这件“天台异松图轴”用枯笔,然枯中带润,有“干洌秋风、润含春雨”之意趣。山岩层层叠叠,石桥飞架,清泉泄下,再加之云雾弥漫,顿生空蒙之感,意境深远,气息高古,非常人所能及。此图藏于美国“乐艺斋”。戴本孝亦擅篆刻,有作品存世。著有前生、余生诸集。
 


分享按钮>>苍南戴姓迁徙
>>开漳戴氏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