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阳风水透灵气——屏山

    中华舒氏网 2012年8月20日 万家姓


吉阳风水透灵气——屏山

 

在安徽黄山市黟县城区四周,如群星拱月般围绕着众多古老氏族聚居的自然村落。它们分别用自己悠久的文明历史,独特的村落特色,秀丽的自然景观,向世人展示着无穷的艺术魅力,。素有“小桥流水,人杰地灵”美称的屏山村,就是其中一座典型的古文化村落。

屏山村,地处黟城东北约4公里的吉阳山、屏风山下,因村北向有屏风山,其状如屏风而得名为屏山村。又因此地明清时建制属黟县九都,村又多为舒姓聚族而居,故又名九都舒村。

屏山村与黟县桃花源中众多聚族而居的古老村落一样,也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史。相传上古颛顼时期的伏羲氏九世孙,名树子。叔子曾被颛顼任命为“纾”地的地正。纾即现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地正即地方的行政长官。后改“纾”为“舒”,子孙后裔便以地为姓。按此算来,舒氏得姓已有四千五百多年历史了。

春秋时期,宋僖公三年,舒国被灭,舒氏散迁。

汉武帝时,舒氏九十九世祖舒骏,性格贤良,志大才高,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郡治宛陵,即今宣城境内,舒骏为丹阳太守。当时,丹阳郡下辖黟、歙、陵阳、于潜、故鄣、泾、宛陵、青谷、宣城、丹阳、广德、溧阳、古城、秣陵、句容、江乘、湖孰等县,其范围包括今天皖南全部,以及苏南、浙西部分地区。舒骏为任九年,勤施惠政,屯田安民,修桥筑路,提倡邑学,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护,舒骏自己也深深眷念上这块富饶的土地。他爱这儿的青山绿水,爱这儿的淳朴民风,于是,他卸任后,便买房置地,携妻子儿女在丹阳安家,躬耕田园,隐居度日,繁衍后代。现今皖江一带舒姓均为舒骏公后裔。

唐代末年,政治腐败,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75 年),为避战乱,庐江舒氏德舆、德与、德兴三兄弟携家难逃。途中舒德舆梦游“洞天福地”,白发仙翁指点: “舒氏南迁,逢长则止;家族兴旺,荫脱后裔”。因此,三兄弟便按梦中所说,“逢长则止”,大哥舒德与迁往歙县长龄桥(今黄山市徽州区),二哥舒德兴迁往黟县八都长演岭(今黟县西递镇);老三舒德舆则沿宁池古道(宁国府至池州府)经西递铺进入黟县盆地,过古城来到长宁里。

长宁里青山如屏,绿水环绕,地势开阔,好一处风水佳地。“里”为百姓的居处。先秦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唐代黟县设四乡十里,长宁里属黟县东北顺仁乡。长宁里即今日的屏山村,舒德舆一行辛苦跋涉,终于也遇到了含有“长”字的村落,一家人便在此安居下来。从此舒氏便在屏山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后代子孙尊舒德舆为屏山舒姓始祖,因此屏山舒氏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了。

初到长宁里,舒德舆便在皆如庵附近买了块地,筑社耕种,即现在屏山村庙墩岭东。到十六世祖舒佛六时,舒姓人丁兴旺,势力大增,于是迁至村中心花园畔,即现今村中四房街附近。十九世祖舒彦有生育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有生有九个孙子。很快,舒姓便成为了远近有名的名家望族,于是,舒氏宗族便提出欲将村名改为舒村。几经周折,直到大清乾隆三十一(1766年)终获朝廷批准。

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屏山村口还有一进村拱门,上嵌有“长宁里”青石横额一幅。村中舒氏宗祠有一楹联曰:源溯庐江,舒国舒城寻旧派;秀钟徽岭,长龄长演尽同根。所的就是舒姓“庐江南来,逢长则至”的这段历史。

千百年来,为了舒氏发达,村庄兴旺,人们从传统风水角度出发,弥补山形,改变水向,并逐年建造一些与风水有关的设施。屏山村水口的长宁湖,就是为了使穿村而过的吉阳河水能在村口“弯聚曲行”、“曲折环抱”,“而增村中之龙气”,在南宋年间挖掘的。湖的左边是(青)狮山,右边是(白) 象山,白象山是村人依循风水要求人工堆起来的,这样—来,风水上叫作“狮象把门,水口紧锁”,形成九都村前部的扩屏,同时挖湖蓄水可象征村中人丁兴旺、积聚钱财、镇煞避邪,还可以克南方(朱雀)之火。村口还有水口林、水口亭,还在村口离长宁湖不远的地方修建了关王庙、观音阁、华佗庙等红墙庙宇建筑群。青山连着红墙衬以长宁湖的绿水,着实使得屏山村的水口更为绚丽多彩。从村口望去,整个村庄山环水绕,地域开阔,北有靠山——屏风山,南边有石山岱峰作照山;东西左右抱山是吉阳山和双凤山。据说在明永乐年间,休宁风水大师何可达乘轿经黟县古城,过九都屏山,越虞山溪,前往宏村为汪氏相祖墓。途中看到屏山村,便赞叹不已:“此乃风水宝地,藏风得水,五行不缺。”

屏山村自古有“三千烟灶,五里长街”之说,特别是清代中叶,随着徽商的兴盛,以及舒村对“程朱理学”的推崇,舒氏宗族中读书、经商、做官的人不断增加,使得屏山村在鼎盛时期,全村支丁一千多人口,村中有十二条街、六十条巷、二十四眼水井、400多幢成套民居。另外还建有相当规模的宗族祠堂、水口园林、神坛寺庙、桥亭水榭、书屋书院等建筑。

屏山村自古尊义重文,诗礼传家,人才辈出。明朝万历进士舒容都刚正不阿,弹劾魏宗贤而为其迫害,平反后敕建九檐门楼宗祠以及”望重柏台“牌坊。清光绪进士舒斯笏,钦点主政,兵部主事,为官正直,晚年总撰《黟县四志》。其孙女舒绣文因成功主演《一江春水向东流》、《北京人》等多部电影、话剧,成为著名人民表演艺术家。还有现代语言学家舒耀宗、当代著名哲学家舒炜光、现代徽商巨贾舒先庚、舒振庭等都是屏山村的骄傲。

屏山村人世代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对生活始终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与憧憬,因此也流传着许多五彩缤纷的神话与传说。如“三女食桃,化鲤成仙“、仙翁下界,醉倒井旁”、“逢长而止、长宁为舒”、“沉湖殉情,永为鸳鸯”等。步入现时代后,屏山村又是进步思想传播和中共黟县党组织最早的活动地区之一。五四运动时期,在北京大学求学的屏山人舒耀宗就与黟县籍的青年就组织了“黟麓学社”,创办《古黟新语》,传播进步思想。1932年,汪希直、舒政海等在屏山村建立了中共黟县地下党最早的支部之一,开展革命活动。他们在屏山村利用“砸菩萨”事件,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建立了黟县地下党领导的第一支人民武装,并发动了“际村暴动”。1949年4月,黟县解放,人民政府成立,屏山村人舒子敏当选为第一任县长。

屏山村至今依然完好保存着光裕堂、成道堂等七座祠堂,其中舒庆余堂是大陆目前极为少见的、保护完好的明代宗祠。舒余庆堂建于1600年前后(明万历年间),占地480平方米。大门正面是用水磨砖砌成的双柱三楼大型贴墙牌坊,高约10米。月梁砖雕细致精美,简朴大方。两层楼檐,层层挑起,承以斗拱,整个牌坊造型的主从、疏密,互为拱托比衬,相得益彰。两扇厚实大门用方砖铺面,方砖衔接处,全部用铁皮压缝,每块砖中央都钉有圆头大钉,显得宏伟庄严。祠堂分下厅、中厅、后厅三进,布局得体,梁柱雄伟,主要构造全用银杏木构造。月梁硕大,梁头柱间挑木,均以斗拱承托,梁下替木,细楼精雕。脊瓜柱下的平盘斗为仰张莲瓣,脊瓜柱两侧叉手,深雕成卷手纹。梁架突出,形似彩带,颇具宋代结构式样。祠堂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村存有明清民居二百余幢,还有三姑庙、红庙、长宁湖、舒绣文故居、玉兰厅、葫芦井、小绣楼等名胜古迹。

遥望屏山村,后倚屏风山,侧靠吉阳山。两山高耸云霄,郁郁葱葱,峻峰奇石,秀丽怡人。屏风山状如画屏,终年青松叠翠,飞泉流虹,秋叶春花,四季皆景。吉阳山峰峦起伏,方圆三十五里,峭壁悬崖,三姑峰立,传说神奇。屏风山与吉阳山之间,自北向南流出一条清溪,名曰吉阳溪,亦称吉水。溪水清澈见底,经年不息,它是新安江水源之一。吉阳溪九曲十弯,穿村而过,两岸石磅边不时飞来村姑少妇浣洗的棒槌声,蓄水石碣飞溅的水花声。村中住房沿溪流而建,那青砖灰瓦的民居、祠堂,那前店后坊的商铺,那前院后厅偏书房的民宅,坐落有致,参差成趣。再添以溪畔小街,石板铺路,正座村庄显得十分典雅古朴。

为方便吉水两边村民来往,早在明代,人们便在吉阳溪上修建了八座石拱桥,人称“长宁八桥”。以后,人们又在溪上搭建了各形状不一的石桥、木桥。其中有亭桥、弓桥和廊桥,甚至有的人家,将桥搭在自己的门口,一出门便是上桥。桥成了屏山村一大特色景观:春风细雨,桃花水满;夏日纳凉,柳翠杨郁;秋夜赏月,水映桥动;冬季踏雪,桥似银弓。漫步在吉阳溪畔,自然景观与两岸粉墙黛瓦相互映衬,宛如流连于美妙绝伦的画廊之中。来过这里旅游、采风、考察的人们无不赞叹道:好一个小桥流水人家。

屏山村,这座普通的但历史悠久的族聚自然村落,一千多年来,由于地理区域,交通道路、人情世故的沧桑巨变,使自己一直默默沉浸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地承受这文明历史的积淀,新安文化的浸渍,以及桃花源风情的洗涤。终于在两千年新世纪到来之时,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它,惊讶地发现了这颗吉阳山下的明珠所放射出中华文化和古代文明的璀璨之光,它给中国桃花源——魅力黟县又增添了一分绚烂光彩。
 


分享按钮>>【纪氏名人楷模】纪伟
>>溆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