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氏大宗祠实施修缮工程,打造新亮点

    中华屈氏网 2009年1月7日 转载


文化界再次传出好消息,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化龙镇屈氏大宗祠维修一事终于响槌落定:从6月1日屈氏大宗祠正式实施修缮工程。据区文物办的专家介绍,屈氏大宗祠将成为番禺的一个文化亮点,一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道新的旅游景观。



  悠久历史 名扬岭南

  屈大均是清初的著名诗人、学者,是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之一。曾创立西园诗社、继轨南园,以追先古,对后来的粤东三子乃至近代岭南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屈大均在清兵入广州前后参加抗清队伍,失败后,拒不与清政府合作。屈氏大宗祠坐落于化龙镇莘汀村老虎岗的西南山边,座东南向西北,此宗祠始建具体年代不详。在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期间,文物专家黎显衡、陈登贵等到场考察后认为,按建筑材料分析,该祠堂始建年代当为明代。

  屈氏大宗祠为三楹两天井式,头楹两侧建有鼓楼一个。在祠堂二楹前边有月台,正堂上挂“光裕堂”横匾,为“嘉庆癸酉孟夏?粤使者韩封题并书”。该横匾长4.48米,高1.1米,由一整块樟林雕刻而成。后楹正中设神台神龛,祠堂后楹为原清初建筑,用料及风格较为古朴;头二楹为重修时扩建。全座建筑宽34.36米,长53.18米,合计建筑面积1827.26平方米。正门顶上挂“屈氏大宗祠”横匾。据当地人介绍:“文革”时期为了防止被人破坏,所以用灰沙将“屈氏大宗祠”几个字封起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将白灰除去,大横匾得以重见光明。

  据了解,1929年(民国十八年),当时的县长陈越为纪念屈大均,曾将屈氏大宗祠作为翁山纪念学校,学校右后耳房曾设翁山纪念馆,馆内曾展出翁山当和尚时的红鱼、青磐、文房四宝及珍贵诗词手迹。内藏的文物到1957年尚在,当时教师有吴天、李剑云,两人走后其文物亦失。该馆以后做了德仁生产队的生产资料保管室,上世纪六十年代因白蚁患而拆毁。据《广东新语》记载,宗祠的右侧原是屈大均读书的地方??合道山房(早已毁)。屈氏大宗祠在2002年被广州市评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校名更改,翁山纪念馆逐渐被毁,所有手迹及器物,荡然无存。在“文革”时期,村民们为了保护“光裕堂”这块牌匾,就把它被拆下藏于化肥仓的仓底,由于牌匾又大又重,所以至今还存放于祠堂内未挂回原处。

  年久失修 亟待抢修

  屈氏大宗祠自1813年重修以来,距今已有190多年,因年久失修,历尽风雨,现在中楹、后楹已有漏水,中楹天井左边走廊由于瓦面漏水所致,木梁霉烂,在前几年的一场暴风雨中倒塌,非常可惜。记者在现场看到,整座建筑的部分木柱因雨水渗漏而开始有霉栏,左、右厢房的支柱有倾斜,随时再有倒塌的可能。正门前栋屋顶两侧的造型建筑已烂塌,剩余部分已岌岌可危。在一些梁柱上,一些“文革”时期的标语还清晰可见,一些支柱梁底端的石柱也已经风化。经专家鉴定,屈氏大宗祠应尽快进行抢救性的维修,莘汀村委在几年前计划对屈氏大宗祠进行修缮,但一个只有600多的小村庄,经济实力薄弱,每年的收入只有几十万元,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由于资金问题所致迟迟不能对其进行及时维护。

  2003年,经具有古建筑质的施工队前来勘测,若对屈氏大宗祠进行抢救性维修,整体瓦面进行掀起重新铺盖,更换已霉烂的杉和桁角,重朔艺术灰雕等,费用不下200万元。番禺区文化、文物部门领导多次到实地考察,并于2004年向番禺区政府提出对“屈氏大宗祠”进行抢救性维修保护的请示。

  为此,番禺区文化部门多次向省、市文化部门反映,番禺区的广州市政协委员也向市政协提交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屈氏大宗祠”急需保护》的集体提案,为保护屈氏大宗祠建言献策,多方的努力引起省市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推动了屈氏大宗祠的保护工作。


分享按钮>>孙政才为中国农业部部长(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安氏论坛贴精选】欢迎安氏宗亲在此报到(格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