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姓发展透析文化一二
- 中华夏氏网 2010年5月20日 湖北襄樊夏伟
从夏姓发展透析文化一二
发贴者:夏伟 进入博客 时间:2010-5-14 18:59:28 等级:精灵王 权限:管理员 发帖数:830 收藏 编辑
--------------------------------------------------------------------------------
-
夏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姓氏之一,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有影响。夏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9%,即每10 000个中国人中姓夏的人至少有39个,总人数大约在47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了夏姓历代名人146名,占名人总数的0.3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70位;夏姓的著名文学家占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第74位;夏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9%,排在第70位。
历史上夏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陈国大夫夏屈夫,战国卫国勇士夏育,秦朝侍医夏无且,东汉学者夏恭、司徒夏勤,南宋画家夏圭、户部尚书夏原吉、小说家夏敬渠,民国史学家夏曾佑、诗人夏敬观,当代考古学家夏鼐,大地测量学家夏坚白,词学家夏承焘。
夏姓的起源与演变
夏姓主要由三大来源组成:姒姓、妫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自姒姓。相传帝尧时,尧命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鲧的妻子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舜继承尧的帝位,把鲧放逐于羽山,起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13年平息了水患,封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对于夏朝的代世更迭说法不一,有说夏朝传14世,17王,有说夏朝传13世,16王。其先后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东;斟郡,即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山西夏县东北等地。至夏王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夏禹在南巢的后裔为巢伯。禹的六代孙少康之后裔为东楼公,周武王封东楼公为杞侯,杞国在今河南杞县。其余不得封的下禹后裔以夏为氏,姒姓夏氏的历史有3 000多年。
第二支出自妫姓。舜的部落因居于山西永济的妫水旁而姓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又把舜的另一后裔禹遂封于遂(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即为帝尧的母亲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称为陈,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陈宣公(公元前692—前648年在位)之庶子西,字子夏,别其族为少西氏,生御叔,御叔娶郑穆公的女儿夏姬为妻,生徽舒,字子南,徽叔始以先祖之字为夏氏,妫姓夏氏的历史至少有2 600年。
第三支来自于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我国的许多姓氏不断的与其它的外民族有血缘交流,互有基因的互动。夏姓也不例外,外族加进夏姓的事件主要发生在北宋以后的民族融合:北宋西夏国党项族有夏姓,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到清朝初期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国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
我家的籍贯在今辽宁省普兰店,从以上三支的发源来考证,我这一支夏姓极有可能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辽宁一处本是契丹、女真、辽国的起源地,后清朝在此开国建军,民国后,此地还存有很多满族自治州和满族自治县,追源家谱,上至七代,最初在辽宁环渤海湾一处,估计我姓之来源最大可能是民族融合。
历史上夏姓的分布和迁移
夏姓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安徽一带。妫姓夏氏世为陈国大夫,春秋时期在河南地区发展繁衍,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姒姓夏氏,战国时期,陈国的夏氏已经发展到在齐、卫等国为官。秦汉时期,夏姓除继续在河南繁衍外,已经向河北、安徽等地播散,主要的迁徙方向是东南的江浙皖地区。到了晋朝,夏氏已经是浙江的望族,最著名的郡望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到了唐宋时期,夏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奠定了今天的夏姓分布框架。清初夏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夏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76位。夏姓的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19.5%,占江西总人口的0.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夏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中原豫鄂为中心的三块夏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638—1644年),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为明朝第54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为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33.3%)、浙江(17.9%)、江西(15.5%),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先次分布于安徽(6.2%)、湖北(5.8%)、四川(5.3%)、山东(5%),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的第一大省,占江苏总人口的1.3%。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西南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地,夏姓人口重心有中原向东南漂移。
当代夏姓的人口已达468万,为全国第55位大姓,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39%,从明朝至今600年夏姓人口由43万增到468万,增长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中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贵州、湖北、上海,这五省市又集中了28%。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15.4%,占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向西沿长江逐渐扩散的夏姓分布面。在最近600年期间,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朝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东强劲的回迁,东南地区虽然仍为夏姓的中心地,但人口比重已经比顶峰时期减少了40%。
台湾的夏姓,名列第93位,也是台湾的一个大姓。在一般人的经验中,夏姓的人士差不多处处可见,而以夏侯为姓的人却为数不多。这种情形既存在于大陆,在台湾也一样。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统计,夏氏目前也是台湾的大姓,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竹、苗栗、嘉义、台南、澎湖等地。
夏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是江浙赣皖、东北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夏姓人口达到1.2人以上,中心地区在3.6人以上。从夏姓的分布频率上看,夏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浙江、苏皖南部、鄂湘东部、江西大部、闽北、黔东、吉林南部地区,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1%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以上,覆盖面积占总国土面积的7.7%,而在两广大部、南海、台湾、内蒙古东北、甘肃以西的其他地区,此比例在0.17%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9.1%,其中比例不足0.1%的覆盖面积占了37%。
从姓氏发展反观中国文化
从华夏伊建文明开始,中国就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单位——族,直到今天,姓氏的形成为“氏族”的繁衍发展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姓氏的流传来看,自古我国姓氏都是随男传递,这为一个父系社会的形成并得以延续奠定了基础,也是一种亲缘和血缘的象征。中国人自古看重家族概念,甚至许多村落的形成都源于家族,这种血缘的情结而后又发展出了地缘的情结,血缘、地缘的联结维系了中国几千年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费孝通先生曾分析过: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的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多有父系方面的亲属。用父系来扩大家族,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姓氏的流传,中国内陆的大多地方,女孩同男孩一样跟随父亲的姓氏,结婚以后,姓名不变,但其子女们要跟随所嫁之人的姓氏;在香港等一些地方,女子出嫁以后,其姓名之前要加上夫姓,意味着姓氏随之改变,其所属关系、所处地位也要发生变化,“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媳妇死后要葬在夫家坟地,就是一个例证。再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家谱的填写,只有儿子和媳妇的名字,女儿是不能写在父亲家谱上的。
姓氏的流传是父系社会维持的基础之一,父系社会中所构成的家族单位担负了家庭的生育功能和生产、消费等经济功能。姓氏还是一种属性象征,代表多种文化涵义,一个姓氏符号象征着个人的家庭背景、亲缘联结、网络资源,中国人喜欢追根溯源,姓氏为其提供了一条巧妙的线索。姓氏还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中国有句古话“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因为姓氏,人们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归属的集体因为族的规定有了特定的行为规则,社会控制、文化规范在其中潜在的运行,世世代代,流传不息,成为中国政体一个重要的控制手段。
从夏姓的起源和发展中,还可见中国文化的一大魅力——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单从一个小小的姓氏上,就可见其源远流长。宋朝以后的几次民族融合,扩大了夏姓的流传地域,在民族流动的过程中,除了姓氏的交融外,还有各民族、各地区经济的往来、文化的融合和技术的交流和推广。中国文化本身自成一体,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同时兼容并蓄,吸纳了不少外来文化,并在自身的酝酿、整合过程中吸收、消化、升华成为新的一体,不停的变化动力也成就了它长久的东方文化的霸主地位。
·热门回顾
· 我是夏熙和
· 从夏姓发展透析文化一...
· 何谓族子
· 夏恒庄夏氏宗亲2008年...
分享按钮>>明清时期移民入川(渝)的部分夏姓探源
>>贵州夏氏宗亲会组成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