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
- 中华虞氏网 2012年9月19日 万家姓
虞允文:(公元1110~1174年),字彬甫;隆州仁寿人。著名宋朝大臣。宋绍兴进士,使命赴金,见金有南窥意,回宋奏请加强防事。金人南下,允文以中书舍人参谋军事,奉命采石矶犒师,适宋军溃败,三军无主,毅然指挥采石矶之战,大破金军。后任川陕宣谕史,与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州郡数处。不久,朝廷主和,他力加反对。宋乾道三年农历2月,虞允文被重新启用,任知枢密院事。农历5月,四川宣抚使吴璘死;农历6月,以虞允文任知枢密院事兼四川宣抚使,接替吴璘镇守西疆。虞允文到任后,召集川蜀四路的转运使,“会计财赋所入,对立兵额”,整训军队,强者任战守,次者备辎重,裁减老弱者达一万七千多人,岁省军费九百万贯,核实民兵得两万三千多人,并以官田安置归附南宋的金朝人(归正人)两万人,修缮营垒、兵器,选拔将校;又奏除历年州县所欠税赋三百四十三万贯,禁止提前征收两税、盐税、酒税,核减两税中的虚额。适遇邛(今四川邛崃)、蜀(今崇庆)等十四州发生饥荒,虞允文又免除当年租税,并开仓赈灾,数十万民众赖以渡荒,四川军政面目一新。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虞允文被召回,升任枢密使。农历8月,又升为右相兼枢密使,举用胡铨、周必大、赵汝愚、晁公武、李焘、吕祖谦、辛弃疾等名士。宋乾道七年农历10月,金使乌林答天锡来贺会庆节(宋孝宗生日),节前一天,金使上朝。“固请上(孝宗)降榻问金主起居”,遭到孝宗的拒绝,但金使“天锡跪不起,侍臣错愕失措”。虞允文请孝宗退朝回宫,并对金使说:“‘大驾既兴,难再御殿,使人来旦随班上寿’,金使惭而退”。会庆节这天,金使只好随班入见。虞允文只是协助宋孝宗阻止了这一次不平等的礼仪。宋、金地位不平等,使宋孝宗一直不能忘怀,决心通过武力来达到地位平等,并进而收复中原。同年,虞允文以侍卫马军司的牧地原在首都临安郊区,“地狭不利刍牧,请令就牧镇江,缓急用骑过江便”,先移牧地于镇江;又将侍卫马军司移于建康,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宋乾道八年二月,更改宰相官称,虞允文进为首任左丞相,仍兼任枢密使,后在用人问题上与宋孝宗意见相左,因而求辞相。但宋孝宗在抗金问题上,仍想依虞允文,曾对他说:“丙午(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之耻,当与丞相共雪之。”农历9月,虞允文罢相,以少保、武安军节度使任四川宣抚使,封雍国公。宋孝宗希望虞允文按照绍兴三十二年提出的进军陕西,挥师东入河南的计划,宋孝宗则督师北上,预定某日会师河南。虞允文则吸收当年任川陕宣抚使时,被迫从已攻占西北三路十四州退兵的教训,提出:“异时戒内外不相应。”宋孝宗回答说:“若西师出而朕迟回,即朕负卿;若朕已动而卿迟回,即卿负朕。”宋孝宗亲自到正殿,赐酒赋诗送行,并让虞允文在殿门乘马,持节度使仪仗出京城的特殊礼遇。虞允文虽已年过花甲,但仍怀着光复中原的信念,立即上道,于宋乾道九年初抵川,设幕府于汉中。首先,适当增加军人的俸禄,使能养家以提将士的士气;养马户免其赋役,以增加养马数量;又听取大将秦琪的意见,改变兵力分散的状况,以使军势首尾相应。选拔将校,赏罚分明,积极备战。宋孝宗则以急不可待的心情,期望早日发动对金战争。宋乾道九年农历9、10月间,两次向金提出受书礼仪平等的要求,都被拒绝。宋孝宗即以密诏催促虞允文发兵,虞允文由于军需未备,并向宋孝宗提出:“机不可为,但令机至勿失耳。植根本,国富强,待时而动可也,安敢趣师期为乱阶乎。”引起宋孝宗的不满,虞允文也知道宋孝宗的心情,为了不负厚望,更加积极备战,日夜奔忙,“戴星乘马,冰满鬓髯”而不顾,终于因此得病,享年六十五岁,赠太傅,赐谥忠肃。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农历2月辞世,病逝于成都,终年六十四岁。后移葬于仁寿县中山乡。虞丞乡因虞坟而得名。虞允文墓,俗称“丞相坟”,位于虞丞乡丞相村的玉屏山。玉屏山呈圈椅形,墓位于圈椅之中,墓地里有茨竹数十笼,中层有柏树、杂树千株,外层柑树成林,形成了竹淹墓、树抱竹、果伴树的幽雅静秀之美景。前有纱帽山,右靠李家山,左依龙脑壳山,山下有溪有水,乡村公路呈剪刀口形在墓两侧随坡而下,形成了溪路绕墓,四面环山的雄壮气势。墓封山坐东向西偏北十度,呈椭圆形,高三米三,长十九米五,宽十一米。封土前五米处有青砂石质碑一通,长方形平顶,碑脚两侧有丁字形抱鼓支承,鼓面饰万字纹,外饰浅浮雕花卉,碑高两米三五,宽一米一七,厚十九厘米,碑文为“宋丞相虞忠肃公墓”。阴刻隶书,碑文左侧为上款“光绪十九年癸已孟冬”。碑文右侧下款题为“知仁寿县事何肇祥重建”。碑左侧五米处有黄砂石碑一通,长方形平顶,碑高两米三五,宽一米二二,厚二十四厘米,据守墓人称此碑原本有字,文革间铲除无余。封土前原有石人、石猪、羊、牛、马等祀物,以墓碑为中心,前十六米五,左右各十九米,后至山脚范围原有矩形乱石围墙,现仅存乱石围墙基础。清光绪十九年重修此墓时,计划建肃公祠一座,祠砖烧毕运至墓地,终未动工。解放初期,砖用于建小学。现收集有砖十余匹,青灰质,距形,长二十六厘米,宽十七厘米,厚六十二厘米,侧面有竖一行文字:“虞忠肃公墓”,阳字楷书。近年来,在虞允文墓附近陆续出土发现了一些实物资料,对研究考证虞允文墓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1997年10月在虞坟十五处发现“民族英雄宋丞相……”碑,碑文残缺,字迹部分可见。1999年9月在虞允文墓三十米处出土圆形石碑(残缺),只见隶刻“丞相”二字,其余不存。在通过长期取证确认虞允文墓无疑的同时,又新将当年毛泽东同志读《二十四史》赞虞允文采石英勇抗金题签的“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的眉批手迹,镌刻成碑,立于墓前。从古至今,凡明、清县人均不分官商学自觉前往墓地祀祭。1992年县政府公文公布墓地保护范围为四万平方米。1995年,县委宣传部、共青团仁寿县委、教育局、文化局、工会联合决定将虞允文墓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虞 集:(公元1272~1348年),字伯生,号道园;仁寿人(今四川仁寿)。著名元朝学者。其五世祖虞允文,为南宋著名爱国将领,曾在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的采石之战中大败金军,官至丞相。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尉,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今江西崇仁)。虞集自幼学习程朱理学,深受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但又不拘成法,思想比较开通。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他被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升任国子助教。元仁宗时,任集贤修撰。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时,任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等编纂《经世大典》。他认为“国学,礼义之所出也”,主张严肃学纪、学风。后历任太常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兼两帝经筵讲官。元经筵之制,取经史中切于心德、治道者,用蒙古语、汉文进读。口译经文,难度颇大,每选精于蒙、汉语学者,事先笔译,译文均由他“反复古今名物之辨以通之”,使无违经文本义。他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为邑”、“治天下”之本,视办学为“既定大统”后之“急先务”。主张培养“成德达材”之人,“以朱熹之说为定”,以“明人伦为能事”,强调选择“经明行修成德”者为教官。“师道立则善人多”,“师得其人,则长吏敬之,民庶服之,故教行而化兴,不然则否”。倡导各级地方守吏,以“至诚恳侧之心求贤师,尊贤师”。提出科举取士之目的在“一道德、同风俗”,并非指引士子“未门擅业”,如“五经学究之固陋”。元惠宗即位后,他谢病回乡,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逝世,终年七十七岁。著有《道园集》、《虞道园文选》、《虞文靖公诗选》、《虞道园学古录》等。
虞仲文:(公元1069~1123年),字质夫;武州宁远人。著名金国时期宰相。虞仲文四岁作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神童。大辽时期进士,历仕州县,起居郎、史馆修撰,太常少卿、中书舍人、枢密直学士、翰林侍讲学士。辽保大二年(金天辅六年)农历3月,官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拥立北辽,为挽救垂危的辽王朝作出了贡献,是辽金之际颇有影响的人物金天辅六年农历12月,虞仲文降金,官任枢密使、侍中、秦国公。金天辅七年农历5月,与左企弓等赴广宁,同被杀於平州,年五十五。谥号“文正”。善画人马墨竹。《全辽文》收其《宁鉴墓志铭》。
分享按钮>>虞世南
>>虞黄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