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应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应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浦江岩头姓应村应氏 已阅:1378 / 回复:0(楼主)

窥探五百年前的往事 品味陈年古酒的浓香 浦江岩头姓应村
应卫强缙云 关注
2018-03-30 阅读 2124


浦江岩头姓应村,自睦州青溪知县应武之之子,宗政公与宋绍兴南渡,由永康知应街迁居浦阳十七都,官山自为始祖。有误,应自宗政公玄孙,百三府君应永公,宋末元初参与抗元战争,由于战争失利,于1277年从五云下字街,避乱迁居浦阳十七都官山应。浦江岩头姓应村应氏,首次编谱是大清顺治戊戌(公元1658)年仲秋,,崇祯丙子(1636)年岁进士,浦江县儒学教谕,严陵遂安人张宏字君实撰序。从谱序中记载,明崇祯间,有永康知应街应宝,是永康邑庠生,曾想汇聚诸暨,义乌,浦江官山应下大修宗谱,由于各地宗谱破损等各种原因,没编成。

应永公五云下字街人,原行百二公,三世祖应靖字□可号宗政,绍兴间举秀士,仕缙云县丞,迁居五云下字街,传玄孙应永公,避元乱而居浦阳十七都官山应,明应世纲公生正德庚午年,卒万历癸未年,即(公元1510∽1583年)。迁入十八都甄大塘,拓土开疆,购置产业,拥有田产六十余亩,奠定了岩头姓应的文脉根基。后经几百年的繁衍,历精图治,吸收了当地水土的精华,吐纳出励志勤业、自强不息的文化和精神,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姓应人。田园生活和耕读传统,赋予了姓应人清雅淡泊、勤俭持家,崇文尚学的品性。但这浓厚的文化底蕴,读书风气,唯有兴教育、正家风,才是家族长久生存的良策。姓应人,不惜重金建起一座大院“甄大塘”,从此后,姓应人世代传承,文风逐渐兴盛,崇文尚学成为所有应氏族人的共识。匾额上的“甄大堂"大字,好像昔日繁华与熙嚷热闹的景象,都垂于眼帘。五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应氏先辈,生活在这座旧宅。纵使时间的车轮碾过,残留的是古宅的断壁颓垣,弥漫的是古宅的寂寥与漠然,古宅有它沉闷的一面,也有它高雅的一面。古宅的砖瓦是青色的,带着暗淡无光的压抑,也残留着岁月风雨的痕迹,在已被虫蛀的星星点点的残留门窗上,黯淡的油光里照射出的是一幕幕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宗祠作为文化阵地、乡愁地标、乡风课堂,使其延续文脉焕发生机,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时周,时宪,时品公牵头,各姓应村人涌跃捐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举全族之力始建了岩头姓应应氏宗祠。中堂匾额以“甄大塘"改“甄义堂”作为祠堂的堂号,以此怀念感恩先祖功德,宗祠的建成,也代表姓应人的文化感情凝聚。祠堂文化让身居异乡的宗亲记得住乡愁,是宗族间扯不断的根。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祠堂,它代表着姓应村的家族的历史,更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在今天,幸以保存、祠堂仍然在发挥着它的力量,凝聚着一族人的精神,让漂泊的叶都能找到归属的根。

应氏将军庙,相传是应天星公迁居甄大塘,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六月初十日,天星公五十岁,重病在床,四处求医不见好转。到十五日夜,梦见一位神仙,在雷公闪电的护卫下,飘然至天星公床前说:我等特来驱魔消灾除病,佑护黎民升平安康。说罢,把脉珍断,吹口仙气,疾病即除。天星公问仙人名讳,神仙乃天上司命将军是也,言罢飘然而去。天星公醒来,病患全愈,精神焕发。兴奋之余,将梦中之情告诉儿孙,儿孙杀猪宰羊,对天祭拜。自此后每年十月十五日都有感恩参拜,作为应氏子孙的传统大祭,民国二年,选址修建了将军庙,贡奉着司命将军,吕药仙,白鹤童子,土地诸神像。

永康可投应提宫使司应孟坚长子,应武之以举贤良方正仕知丞转睦州青溪县令,以德服民县人称德民县令,封奉议大夫。公禀性刚直,不屈不阿,则操守清廉,而事上真宫,以知县而终,生三子,长子应靖字(□可)号宗政,南宋间举秀士,仕缙云吏丞。从可投迁五云(缙云)下字街居住,次子应與字选可,三子应乔字□可。应靖生二子,敏亨(一祯),颖亨(一祥)。敏亨生瑞之字龙魁。颖亨生似之字季有。应瑞之字龙魁,公博学强记,过目不望,才华横溢,蛮声乡里。童子科试举神童,淳祐辛丑(1241年)科徐严夫榜进士.累官至关东经略使。娶陈氏,继黄氏,子六,(百字行) 百一、高,百二、华。百五、卞,百六、喜。应似之字季有,进士。淳祐甲辰(1244年)仕桂林判院府佥华阁郎中,子二,百三,永,百四,齐。


(1276年正月),都城临安(杭州)被长驱直入的元军攻陷,南宋灭亡。只有七岁的益王赵昰、四岁的卫王赵昺在一帮臣僚的护卫下,仓皇逃出杭州,在山中躲避七日后,一路流离辗转经东阳,永康,缙云,逃到处州(丽水)再转道温州,从海路逃往福州,以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为首的众大臣拥立赵昰即位,年号景炎。同时发布檄文,号召各地忠义之士紧急勤王,光复大宋,重整河山。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浙江。景炎元年,南宋右丞相杜范的侄子杜浒率领台州四千精兵,跟随文天祥抗元复宋,福建陈吊眼聚众在红竹尖起义,衢州、处州、婺州等宣布为宋有,元廷为之震动。
就当时的形势而言,蒙古大军早已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这样不成规模的抵抗,只能算是小打小闹,显然无法共度时艰挽狂澜于既倒,更不可能撼动元朝统治的根基,但元 世祖忽必烈难以容忍大元版图上还有这样的“星星之火”存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一月,元将阿刺罕攻克永康,缙云,丽水,处州知州李珏投降。残暴的元军大肆杀戮,城内百姓死七百余人。惨绝人寰的暴行激起了处州军民的强烈愤慨,他们同仇敌忾,虽然实力悬殊,明知不可为,仍誓与元军殊死一搏。次年,永康可投应知应街与五云下字街应氏家族遂散家财,首举义旗,青田季文龙率处州七县二万众,攻入处州。义军旗开得胜,攻克处州,占据天庆观,杀死元朝知州。后被元处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赵贲亨大军重重围困,文龙带兵出城迎战,不幸溺水身亡。

建炎元年1276年11月,元军攻入缙云、处州守将李钰投降,元阿刺罕与董文炳部长躯直入。五云下字街应永公父,应似之字季有,举进士第,淳祐甲辰(公元1244年)仕桂林府判院佥华阁郎中,今在桂林还有石刻墨迹留传。

五云下字街应氏家族,食君奉禄,世受国恩,遂散家财,招募义勇,保靖乡里,联络永康可投应,知应街应氏族人,为宋庭效力,是抗元的中坚力量,参与各地抗元战争。由于战争失利兄弟星散避居各地,永康可投应与知应街,据元初应国光记载,房屋烧尽,族人杀绝,偶尔有少数人躲避逃出,可投应与知应街几呼成白地。建炎二年1276年11月,五云下字街应氏兄弟聚众乡勇,与白岩曹天俊合兵一处,共同低却元冦,保家安民。与青田季文龙与章焱部,汇合处州七县兵勇,二万余众,浩浩荡荡地攻入处州府,斩处州元赵知府,占据处州天庆观。处州达鲁花赤赵贲亨率元军骑士三百,陈兵下河。义军出城时,又遇万户侯忽都台援兵至,义军遭元军骑士冲杀践踏,只能弃城撤退,与元军战于恶溪(今好溪)南岸,由于战争失利兄弟星散避居各地。

百二应华公,绍定甲子南省乡试省元,从五云下字街居洪坑桥,后入赘智英,

百三应永公,避居浦阳十七都关山应,

百六应喜公,潜缙云南川丁山避居。

拥有五百年文脉积淀的浦江岩头姓应村,正如一本摊开的古书。散发出的缕缕书香,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姓应人,也时刻提醒他们坚守先祖遗训,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兴学为乐、以读书为荣的“传家秘诀”。聚焦起姓应子孙记忆中的乡愁,深入挖掘和阐述应氏文化优秀传统的时代价值。姓应村浓厚的文化积淀,及传统村落的历史脉络,随着时间的流逝,穿插在自然景色和历史文脉中间,年深日久,老房子面目沧桑,虽然古旧,却蕴含了深厚。它的存在,是历史文明的最真实的证据,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随着岁月浸染下的斑驳与沧桑,让来到这里的人们能够轻易地回到过去,管窥五百年前的往事。


作者:应卫强 (2018/4/12 13:10:18)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应氏论坛  执行时间:515.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应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