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譜略》淺釋

    中华丁氏网 2012年10月15日 万家姓


——兼探琅琊丁氏始祖興公履歷 作者:丁全來

丙戌初冬,我通過沾化族人培雲先生處發現《海州譜略》還有另一版本,這個版本與《琅琊丁氏家乘》(乾隆三十年刻本)中所載《海州譜略》有很大不同。顯然,後者是在前者基礎上經過刪改。故今據沾化版溼屓绱巍?/SPAN>

1、《琅琊丁氏家乘》(下稱“家乘”)所載《海州譜略》(下稱“譜略”),如無意外,應為耀鬥、耀亢兄弟二人所改。時間當在崇禎十一年,即“家乘”初創時。再早,不上譜,則沒有刪改之必要;再遲,則不可能為“家乘”所記載。可惜第三十四支譜上沒有刊錄懋學公的傑作-“譜略”,因而無從推究沾化版“譜略”是否亦經過了修改,相信其修改之可能性極小。至於“譜略”備修改的原因,不外乎文字技術和社會因素兩個方面。即:將第一句“按海州淮安衛丁氏百戶世襲譜略曰”修改為“按海州淮安衛世襲百戶丁氏譜略曰”,顯然屬於文字技術方面原因;而把“陳友諒據荊而起,始祖興以鐵槍從諒軍,凡二載,失年月。癸卯八月二十五日,因禁江口俞平章,始歸我朝。年甲辰之三月”改為“始祖興以鐵槍歸明太祖”,推想應系社會方面原因——不僅是名聲的問題,更關係到全族之安危,不作相應修改,輕則譜毀人囚,重則禍連全族。質言之,修改實出無奈,迫不得已。

2、案之“譜略”:興公既系以“老疾告”,可以推想,興公不足六十歲即退役。明史 食貨志載:男丁六十為老。然則,案之“譜略”: 興公當洪武廿三年前,似以五十五歲為宜,實為五十四周歲。由此,推算興公建生至遲應在至元二年歲次丙子(西元1336年)。至洪武七年隨靖海侯吳禎出海“呒Z捕倭”,年屆四十歲,做做“後勤服務工作”,在合情理。當羅田人徐壽輝於至正十一年據蘄水稱帝時,恰好十六歲(十五周歲),按明代制度顯然已經成丁。當是時,為人父母者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跟上皇帝老鄉混個出身?遙想興公當年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夥子,置身于戰火紛飛的熱土,焉能獨享恬淡嫺靜的百姓生活?身不由己。若為漁人,船隻皆被徵用,艄公又缺,不入水軍,無論從哪方面講都說不過去。設若興公自己確實不想參軍,恐怕他躲不過抓壯丁的軍爺。仗都打到恁份上了,那支隊伍不缺員?既然參軍,則不可能捨近求遠,放著北邊近便的羅田布販子徐壽輝不投,還能遠路迢迢地去找遠在西邊的沔陽漁哥陳友諒嗎?陳友諒當時恐怕還不成氣候吧!再說啦,買賣人總比打漁的更具號召力。其實,早在“從諒軍”之前,至正十一年興公即參加了徐壽輝部隊,只不過徐很快為陳所控,下級將士只知有陳不論壽輝而已。

3、想必興公乃漁家出身,然則其父母應無外乎漁家子弟。否則,無法解釋興公為何一直在水軍工作,從諒軍到俞軍,再由康茂才到靖海侯吳禎,都是水軍。鄱陽湖大戰結束,興公在涇江口被俞通海部俘獲,即歸俞麾下,俘虜兵在新部隊自然是“階級異己分子”,不會不受到歧視。譬如待遇、晉升等方面。此亦興公遲不晉升原因之一。俞通海於鄱陽湖大戰之後第二年,即至正廿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方被吳王朱元璋封為 中書省平章政事。明年搗桃花塢,為流矢創劇身亡,年僅三十八歲。時在至正廿五年歲次乙巳(西元1365年)。因此其所帥之部被瓜分,興公所在被分到康都督茂才部。至正廿六年十月歲次丙午(西元1366年),為配合大部隊作戰,興公所部又劃歸徐達指揮,一年之後調守太倉。洪武七年,隨吳禎“出海呒Z捕倭”,直到洪武十一年吳禎病逝後,夤緣至次年十月捕倭告一段落,被調守鎮海衛。另據板浦丁氏譜記,洪武十三年興公被調海州守禦所。此後,一干十年,直至洪武二十三年“以老疾告”。

4、“譜略”中尚有概念應予廓清:1)“癸卯八月二十五日”,鄱陽湖大戰剛剛結束。足證興公參加過此役。“禁江口”,似為“涇江口”之誤,否則文理不通。2)“譜略”中所謂俞照其人,當即通海;照,可能系其又名。否則,作為元帥級人物,不會無傳。3)“烏羅港”乃馬騾港之誤,查無“烏羅港”地名。4)案之《明史》:洪武七年,靖海侯吳禎方出海捕倭。如此,“洪武六年,複從中右所校尉許旺軍”時間或許乃“七年”之誤;又或者其後之“是年”為“次年”之誤。這一年,興公至多不過是總旗之下的一個小旗。5)所謂“本衛保勘赴京”,意為:淮安衛保舉並出具勘合(證明)送(貫公)赴南京(培訓或參加相關儀式)。6)所謂“至今往來不絕雲”,說明“譜略”誕生時間遲于萬曆辛巳,屬於補記。且中間有年。7)興公退役時間在洪武二十三年之前。8)興公本人並沒有直接得授百戶之實職,職授貫公,贈及乃翁而已。9)迨學之身,凡七世,其年凡二百一十有四,時萬曆之辛巳也。”此言最為費解。從萬曆辛巳,上推二百一十四年,恰值洪武元年。說明當時即有推公洪武初年自海州徙于諸城之說。澄公夫人正是此時去諸城求嗣。在此之前,三十四支掌門人丁珠將軍,已經退役回到丁家大村。10)此懋學乃丁珠之第三子,秀才出身,无子嗣。其與沾化之懋學公完全是倆個不同的人。

至於沾化創譜時間及取得“譜略”時間,因超出本文範圍,容另當別論。

附:《海州譜略》原文

按海州淮安衛丁氏百戶世襲譜略曰:丁氏世居湖廣武昌府武昌縣,元末天下大亂,陳友諒據荊而起,始祖興以鐵槍從諒軍,凡二載,失年月。癸卯八月二十五日,因禁江口俞平章,始歸我朝。年甲辰之三月,調從興武衛元帥俞照麾下,屬校尉許旺總旗。乙巳十一月隨康都督巫子門殺退張士账姟1缢脑陆討獮趿_港,就征淮泗亳州等處;十月複調徐丞相麾下,隨破舊館;十一月克湖州並吳江,攻打蘇州。次年丁未九月,從取常州、無錫,十月調太倉守禦。洪武六年,複從中右所校尉許旺軍;是年秋隨靖海侯出海呒Z捕倭。十二年十月調內守鎮海衛。後興以老疾告。至二十三年,長子貫複並槍補役,以歷年獲級功、本衛保勘赴京。洪武二十四年辛未九月欽除淮安衛海州守禦所世襲百戶。貫生忠信,忠無子,信襲;信生體,體生軒,軒生輝,輝生澄,澄生夢龍,夢龍無子絕。其母太夫人檢世系,乃求之諸城。自雲:諸之族自興次子推始,推去淮適諸年月不可考,傳雲卜居藏馬山南之小天臺,以治箕為業,子孫散處四方者載在別譜,其曰彥德者留天臺。迨學之身,凡七世,其年凡二百一十有四,時萬曆之辛巳也。先將軍自北畿神樞營宦歸,以藏馬之族繁業大,不能往禮送太夫人歸海州,遂以別支之子丁峴襲。至今往來不絕雲。 七世孫懋學志。
 


分享按钮>>山东沾化丁氏家族的来龙去脉
>>丁氏远祖--炎帝神农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