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网新闻】宋朱熹邓氏族谱序是真的吗
- 中华邓氏网 2013年6月6日 邓必军
2012年4月12日江西奉新邓必军宗亲发表了一篇文章《宋朱熹邓氏族谱序是真的吗》。全文如下:
近来时间在网上看到形形色色的邓氏家谱,谱中说到宋朱熹为我邓氏谱作了序,复查网上对序的种种说法,再看我邓氏江西五垴家谱,谱中也有朱熹写的序,产生一种想法,也想说说自己对序的见解,借此和广大邓氏宗亲探讨一二。
纵观网上的序,形形色色,但序的主流内容不外乎两种,遄公支系下邓子赞从父命请朱熹为邓氏写序。一种序上写明了遄公和遐公两支派下世系,而写明遐公下派世系也只到了询仁公迁移白湖杞林止。另一种只写明了遄公支派下世系,对遐公支派下世系只字未提。
注:1.遄公支派下世系主要居住地:三川里(今南昌八一乡),遐公支派下世系主要居住地:邓将军营、邓城(现江西南昌新建县西山石埠乡一带),两处现代车程一小时左右,古时应该有一天时间应该够了。
2.邓将军营、邓城(现江西南昌新建县西山石埠乡一带),筠州、筠阳锦水街(现高安),新吴(现奉新),新吴白湖札林(现奉新殿下村),旴江墨池里(现南城县),这几处以高安为中心,按现代车程一小时左右,古时应该有一天时间应该够了。
3.港南、坂勇、社港、紫芥、长宇、吴湖、赤塘、破石、大流源、东庄、郁竹、花桥、密竹,均是村庄名,散布在高安、奉新、南城、宜春境内。
通过对各式各样的邓氏家谱的拜读,结合两种谱序和我江西邓氏五垴家谱内容、迁移史谈谈我对序的看法和认识。
一、谱序内容是真实的。
首先我想肯定地说宋朱熹在大宋淳熙辛丑岁又三月十五日(1181年)确实是为我邓氏家谱写过序,真实的序应该是那份对遐公支派下世系只字未提的那份。而另一份写明遐公支派下世系的序,是遐公后人在朱熹写序之后,有意加上去的,但我认为上面所写遐公支派下支系内容也是真实的。
二、我江西五垴迁移史:
汉末及三国时期(170年)左右,晦公长子遄(135-197)后为广陵棠邑(今江苏江都县东北)令,幼子遐(137-224)为襄郡(今山西右玉县南)守。邓遄、邓遐两兄弟为逃避曹魏忌害,举家迁豫章城南,南昌城南三十五里的梅湖南涯,地名叫三川里(里是南昌话后缀词)。遄卒吴(东吴,229-280年),初葬太浦青龙山(在江苏宁县东南)。子灿仕吴(东吴)为散骑常侍,后升堂邑(今江苏六合县)为郡守,迁郡卒葬豫章城南三十五里梅湖南涯。生子鉴、镒,镒居新吴(奉新),鉴西陵(今湖北蕲水县西南)令庐于墓侧,子孙永远家于三川。遐同弟棠邑令遄徙豫章城南,遐晚年析居南岸,名所处曰邓将军营、邓城(现江西南昌新建县西山石埠乡一带)。
注:庐,古人于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守护坟墓,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
鲁贤之孙、由喜之子天秩(452-521),字太古,于天监(502-519)间任旴江(旴音虚xu,旴江即抚河,又称汝水,在江西省东部,源出广昌县南驿前镇,北流经抚州市,到临川县王家洲分为两支,一从南昌入赣,一自八字脑入鄱阳湖)南城令,自邓城徙籍墨池里。
孟春之孙、侯南之子高翔(577-645),翔字南鹏,号天祺,于隋末(隋朝,581-618年)官任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县)尉,自墨池里徙籍锦水街。
高翔之孙、庭礼之子文瑞(626-718),上嘉其孝义,诏旌表邓氏忠顺之家。其乡遂以旌义名。厥嗣三元、先、义,世居筠阳。
庭礼之孙、文瑞之子均义(677-不详),字元礼,素信黄老之教,天宝年(742年正月-756年七月)间,舍其田产,创建设玉虚观。道冠玄服十余年,拟为华山道人。命子孙散居,是时有至夏宇居者,有至罗坊居者,有至赤冈、栗陂、杨源、破石、长乐、感古、吴湖居者。迁徙不一。
文瑞之孙、均义之子询仁(722-不详),字北川,官拜湖南节度使,士居莫不仰其清介,告老解组,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因藩镇刈据,宦官弄权,时局离乱,自筠北玉虚观徙居新吴白湖(奉新殿下村),开创白湖杞林基业,询仁为邓氏五垴共同始祖也。
询仁传自伯字派,大宋庆历年(1041年)因紫藤事件,杞林血流成河,废庐毁墓,掘龙断脉,唯有逃匿者隐姓在外者,分居港南、坂勇、社港、紫芥、长宇、吴湖、赤塘、破石、大流源、东庄等处。
询仁之玄孙、康之孙、润甫之子义和晃(老四、老五),皆因迁徙无定,徙居而处不知。
询仁之玄孙、康之孙、润甫三子麻,生礼,礼生澄,澄生桐,桐生监,监生昱。昱于兵洗之时居港南,昱为港南始祖,五垴之一。
询仁之玄孙、康之孙、润甫次子昭生远,远生仁兴。居郁林。数传至有德,德子剑复因游猜而定居坂勇,剑复为坂勇始祖,五垴之一。
询仁之玄孙、康之孙、润甫长子勉生炳,炳生侦祥,侦祥生亮、权、衡。
侦祥之子亮生宪,宪之长子友诚徙吴湖。避于紫芥而居,
侦祥之子亮生宪,宪之次子友谅生二子,伯能、伯原,携子敏避于紫芥而居,敏为紫芥始祖,五垴之一。
侦祥之子权生纲,纲生友忠,友忠生有四子:伯恭、伯瑞、伯明、伯信。伯恭、伯瑞迁于赤塘,伯信迁于东庄。伯明携子诚先迁于花桥,后迁社港。诚为社港始祖,五垴之一。
侦祥之子衡生翰,翰生友德迁于密竹。
故:港南、坂勇、社港、紫芥、长宇、吴湖、赤塘、破石、大流源、东庄、郁竹、花桥、密竹均系一脉兄弟也。
紫藤事件之后于1129年我邓氏五垴一修族谱。1181年二修族谱。
三、自己的几点看法:
1.询仁公到白湖杞林是781年,1041年出了紫藤事件,白湖杞林邓氏族人被灭,庐陵被挖,族谱被毁。260年间杞林邓氏繁衍十余代人,有部分邓氏族人在外经商、打工、行走、做官,兵洗事件之后,这些在外邓氏族人就地而居,从而保留住了我杞林邓氏血脉,为邓氏五垴奠定了基础。事件之88年后,我族邓氏于1129年开始一修族谱。由于当时逃过劫难的邓氏族人,都属于临时外出人员,原族谱并没有带在身上,1129年一修族谱,因没有老谱,无法回忆340余年十几代人的世系情况,前往询仁公迁白湖杞林之前(781年),邓氏分支时另外宗亲那里请回谱头是理所应当的事。此时请回的谱头也只记录到了781年询仁公迁白湖杞林,剩下的十几代人的世系也只能靠五垴回忆,准确性不高。
注:我查遍邓氏宗亲,除了我邓氏五垴之外无人知晓1041年的紫藤事件,(关于事件的的真实性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中给予说明)。
2.52年后,1181年我邓氏五垴二修族谱,时逢朱熹给赞支派写序,应该是我邓氏五垴从赞那里请来朱熹序的手抄本,添加上了遐公支派下世系。由于询仁公迁移白湖杞林后,族人没有进行大的迁移,加上询仁公后十几代人大多靠回忆,准确性不高,因此添加进的遐公支派下世系也只能写到了询仁公止是可以理解的。
另询仁公之后,我五垴记录为,询仁生康,康生润甫,而我在另外一本关于记录祖宗牌位的谱上看到,明敕授文林郎基祖康号润甫公,康、润甫到底是一人还是父子,我五垴先人不能确定。(文林郎是指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
3.所以我认为,凡现存朱熹写的序中涉及遐公一支询仁迁白湖杞林,应当就是江西邓氏五垴所为。然遐公一支近千年来基本上是围绕高安发展,又离遄公一支地处较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以后的邓氏修谱中,遄公和遐公两支应该会在一起交流修谱经验。随着邓氏的进一步迁移,朱熹写的谱序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版本,真假难辩。
以上所说,是我个人的想法,欢迎邓氏宗亲讨论!
分享按钮>>【邓氏网新闻】邓州的邓氏吾离侯坟是假的邓氏祖坟
>>【赵氏名人楷模】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