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汾晋福门吉氏丹阳总支家乘综序
- 中华吉氏网 2012年10月31日 万家姓
重修汾晋福门吉氏丹阳总支家乘综序
先祖功德千秋颂,后裔忠孝万代传。哲人说:“二十四史者,二十四朝家谱耳。”家有家谱好比国之有史,史记一朝兴衰,谱订众脉根源。正史是帝王的家谱,家谱则是百姓的正史。家谱同国史、方志并列为中国史学三大支柱。
国泰民安的新世纪,日渐宽松的大环境,使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新修、续修家谱也就成了较为普遍的行为。历史上,丹阳曾经是明清时期吉氏郡望,明清两朝留传史册者有一半以上籍贯署丹阳,到了乾嘉年间丹阳吉氏几乎成了全国吉氏的代名词,可见影响之深远。
根据《明史》、《大清一统志》、《镇江府志》、《丹阳县志》、《万姓统谱》等典籍记载:从元朝末年开始,丹阳吉氏家族中陆续出了多位名人,丹阳吉氏也因此而兴盛;到了明代,吉氏已成为江南丹阳的名门望族。贵和公官福建邵武府同知,有政声;梁公官京山令,精于诗文,所到之处皆有留题;棠公官御史,秉正不阿,力行惠政,弹劾宦官谷大用、又论救大学士石珤;惠公(丹阳吉氏十二世)授任浙江绍兴府上虞县知县,后升授绍兴府知府,诰授中宪大夫。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丹阳吉氏家族更为兴盛,被誉为“一门三太史”的三位翰林梦熊公、梦兰公、士瑛公;宗巷支享誉全族的“一门清德宜寅念、两世贤科值酉年”之梦兰公和他的两个儿子士瑛公、士琦公分别在乾隆癸酉、乾隆已酉、嘉庆辛酉接二连三地考中举人;骆驼桥支的梦熊公长子士璜公以大挑一等分发四川,任四川中江县,梓潼县知县;次子世琛公以四库全书处行走、优叙布政司经历分发云南,任琅盐井白盐井提举,景东直隶厅同知;钟颖公四校楚闱、重游泮水,历任鹤峰、会理二州知州。遗憾的是丹阳的吉氏家谱在文革之后就再也没有谁见到过,研究者也只能在《江南通志》、《丹阳县志》中寻找只言片语,而在《丹阳县志》找到的无一例外提到取自《吉氏家乘》,那么《吉氏家乘》究竟还有没有存世的,哪怕是残本,这就成为每一个关心它的人永远不会放弃的追求。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寻找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作为影响力较大的媒体《参考消息》把海外掀起的“寻根热”及时地进行报道,拓人视野,启人神智,催人奋进!特别是上海图书馆通过自身馆藏家谱的优势为海内外寻根人士提供优质服务;接着又在互联网上发现了有一套吉氏家谱在美国,但介绍很简单,在美国什么地方不清楚,只知道有16本,其他的一概没有说明,无从查询。不过通过这条线索再加上上海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很快确认为应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该馆藏有中文文献选22万余册,最早的藏品是1902年,慈禧送给哥伦比亚大学上千册中国图书。现有藏书逾三十五万册,以中国史、地方志、文学、家谱、人物传记等为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所藏的《云阳吉氏家乘》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传教士通过教会办学校的方式所得。时至今日,经过了战乱、土改、文革,国内的家谱早已荡然无存,但令人欣慰的是这套命途多舛的《云阳吉氏家乘》如今却静静地躺在大洋彼岸的书架上!据谱书记载属第二十四号宏昌公所领。宏昌公乃贵华公后裔,此套家谱保存相当完好,宣纸线装,分别装在四个蓝色的书函里,每本谱书的封面上钤有两枚长方各一的东亚图书馆藏书印章。
从家谱的内容看:北宋末年,靖康之变(1126年),金人入侵中原,徽、钦二宗被俘五国城,宋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即位,此时北方有不少宋人避战乱南迁。其中就有汾州南部(今山西省襄汾、洪洞、绛县、曲沃、新绛一带)吉氏族人。据《云阳吉氏家乘》记载:“靖康之变,宋人南渡时,汾晋地区(山西汾州)有吉氏弟兄三人避战乱来到江南。老大吉福一占籍江南丹阳县城内太平桥左长街,老二吉福乾定居于江南镇江城内、占籍丹徒,老三则居于江南的苏州。”据《云阳吉氏家乘》记载所知,北宋末年从山西汾州迁往江南的吉氏三兄弟的后代,分别形成了丹阳太平桥吉氏、镇江吉氏和苏州吉氏三支。其中,丹阳吉氏的后人记载并保存了北宋南渡以来家族的谱系资料,称为丹阳吉氏,并尊吉福一为丹阳吉氏的一世祖。元明之季,镇江吉氏谱系资料遭兵火遗失,所幸丹阳谱牒世守,康熙四十四年丹阳吉氏修谱时镇江族人请附谱稿于其后,尊吉福乾为镇江吉氏始祖。苏州吉氏福启公的曾孙德贵公(号称福四公)由于兵乱自阊门迁至苏北扬州府宝应黄塍沟,形成宝应吉氏、里沟吉氏等后人。
丹阳吉氏始迁祖福一公,并按居住地分为丹阳太平桥支。传二世,太平桥支的胜一公迁居于丹阳城东门外的黄埝庄(即今珥陵黄埝桥),从而分出了丹阳黄埝庄分支。四世后,因丹阳太平桥支的吉氏子孙日益增多,该支即分成为贵和公、贵华公、贵中公、贵高公4个分支,再后来在这4个分支中又形成若干派支。十世后,在太平桥支中又分出了青阳铺分支。明御史吉棠告老还乡后定居在梅庄(即现在陵口);其裔孙又一支迁往西乡枫村(即今河阳冯村)。12世时,在太平桥支中明御史棠公之孙可久公后裔分出了江宁(今南京)分支。八修家谱时主修20世廷椿公之曾祖昌公迁居江苏溧阳。18世秉正、秉直二公兄弟迁居大坝头(今导墅镇)。草堰宗巷二十世汝愚公清代道光年间迁居丹徒。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修家乘镇江族人并入丹阳, 丹阳吉氏镇江支世系和年表均附诸谱,并单列为一册。其后,17世世禄公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迁居安徽天长,形成天长分支。20世森公、棣公于清咸丰三年(1851)迁居苏北东台,形成东台分支,20世兆鳌公等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迁居苏北兴化,形成兴化分支等。
随着丹阳吉氏家族的兴旺发达,《云阳吉氏家乘》也应运而生。首先是由棠公发起,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根据其叔父天泽公所藏先世宗支图组织编修出北宋以来的首部吉氏家谱,为《云阳吉氏家乘》的问世奠定了基础。其后360多年间,《云阳吉氏家乘》一修再修,除二修谱书久已失考无从载入外,其他分别于康熙乙酉年(1705年)十三世耀奎公三修;乾隆丁丑年(1757年)十六世镇公四修;乾隆己酉年(1789年)十七世梦熊公五修;道光甲申年(1824年)十八世士璜公六修;道光丁未年(1847年)十九世钟颖公七修;光绪癸未年(1883年)二十世廷椿公八修。现在流传下来的八修家谱仅见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八修《云阳吉氏家乘》谱书全套共16册,八开十六大本,有诒堂木活字刻印本,书依题云阳吉氏家乘,卷端题吉氏家乘。该书仅印刷了40(套),且其中一份被注销、一份粗纸的存档、两份为草谱,分发给丹阳吉氏各支、分支和派支的只有36份(套)。
有的东西当你拥有的时候并不会觉得它的存在,一旦失去你就懂得它的珍贵。《吉氏家乘》同样也是这样,但如今幸好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还藏有一套,通过1983年由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可以查询到《云阳吉氏家乘》,地名:中国江苏丹阳,时间:1883年,主修:吉廷椿。遥望远在他乡的家谱,望谱徒兴叹,可望不可及。2003年秋天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与协助,有我承担所有费用,最终美国犹他家谱学会(GSU)拍摄制作提供微缩胶卷,国家图书馆复制还原,把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家谱又完整地带回到了它的出生地——丹阳,也算为家族尽点绵薄之力吧!
在美国,收藏中国家谱最为著名的机构是犹他家谱学会(GSU)。犹他家谱学会总部设在犹他州盐湖城东北庙街,1894年由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创立,是一个民间的非营利性组织,旨在为家谱学的研究收集、组织和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记录。起初,他们仅收集手稿和书籍,自1936年后开始以微缩技术复制各国、各民族的家谱,中国的家谱当然也在收集之列。犹他家谱学会图书馆共收藏有关中国资料达一万余卷,其中有关中国的家谱就有一万七千多种。在距盐湖城20公里外的洛基山脉处开凿一座花岗岩石的地下资料库,所有的微缩胶卷母片都永久保存在此。
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孙中山说:“中国人民说王道是顺乎自然,换一句话自然力便是王道,用王道造成的团体便是民族”。中华民族就是在自己独特的环境中,经过几千年的蕴酿由众多族源融合、自然形成的以汉族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相对独立共同生活的地理生态系统,漫漫历史长河的共同创造,彼此密切交往不断分化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也产生了千枝一本,万水同源的民族凝聚力。
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发扬,让今天的我们去摸清前人的脉搏。《云阳吉氏家乘》的发现也基本填补了一段空白和澄清了以往尚含糊不清的历史。炎黄子孙早已走向世界,海外华人今已超过5500万,遍布五大洲168个国家和地区。“我们是血缘相同的一个大家,黄皮肤的旗帜上写着中华。”尽管他们之中已有不少人入籍于所在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国籍认同、政治认同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海外宗亲社团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文化凝聚的产物,他们有强烈寻根的愿望,每当我们看到,一年一度,炎黄子孙远涉重洋,不远万里,沤庥于沮水之滨、桥山之巅的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陵前,共告“五洲风雨疾,华夏有炎黄”,这就是“血浓于水”的情感。
所以今天我们修谱和研究谱学,既要重视历史价值的开掘,又要重视文化价值的开发,我们在实际运用中,更要注意发挥家谱在凝聚社会群体,增强姓氏和民族凝聚力,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为振兴中华和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
汾晋福门吉氏丹阳二十四世 育斌
庚寅冬月吉日敬撰是序
重修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家乘综序
南宋时有吉氏三兄弟自汾晋南渡,迁徙江南,老大福一公定居丹阳,占籍太平桥;老二福乾公定居镇江,占籍丹徒;老三福启公定居苏州,占籍阊门,三兄弟的后裔分别形成丹阳、镇江和苏州三支吉氏。南渡后,丹阳和镇江支吉氏族人仍保持着联繫,而与苏州支吉氏族人则失去联繫,现今考证后认为,苏州支吉氏族人已于明初自苏州阊门迁徙苏北宝应,登籍黄城沟之东郊。
丹阳支吉氏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编纂了家乘,镇江支吉氏于清康熙初年编撰出家谱稿,苏州迁宝应支吉氏亦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编纂了家乘。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丹阳吉氏四修《云阳吉氏家乘》时,镇江支与丹阳支吉氏联宗合谱。在《云阳吉氏家乘》四修到八修谱书中,均载有《镇江支谱序》一篇,且将镇江支世系图和宗谱年表单列一册。
盛世修谱。二○○七年十月,在丹阳召开了各支、派传人续修家谱工作会议,制订了相关工作计画。参加丹阳修谱会后,我依据《镇江支谱序》、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七修《云阳吉氏家乘卷之十二•镇江支宗谱年表》、清光绪九年(1883)八修《云阳吉氏家乘卷之十六•镇江支宗谱年表》和二○一○年新修《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家乘》,重新编修了《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家乘》一册。此《家乘》起于南宋、止于民国,跨时近八百年,《家乘》中所列镇江支族人,以光绪九年(1883)八修《云阳吉氏家乘》为准,光绪九年后出生的未列入。
自汾晋南渡后,镇江支族人即奉福乾公为一世始迁祖,福乾公字行健,号法天,娶妻张氏,生子吉胜元。自宋末至晚清,镇江支族人子孙昌盛,到清光绪九年时已蕃衍至二十三世。
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人才辈出,其中:十世祖信鑑公为明初岁贡生,诰赠中宪大夫。十一世祖吉瑄公为明永乐时太学生。十一世祖吉漩公为明成化时邑庠生,诰赠中宪大夫。十二世祖吉惠公于明天顺元年中进士(三甲三十一名),官至绍兴知府,诰授中宪大夫。十三世祖吉熺公为明弘治时邑增广生,乡饮介宾。十四世祖时进公为明嘉靖时国学生,敕赠修职郎。十四世祖梦祥公为明万历时邑庠生。十五世祖吉士公为清初太学生,待赠修职郎。十五世祖吉兆公于清顺治十四年拔贡,授府县儒学训导,康熙初年编纂《润州吉氏支谱》并撰序。十六世祖自谦公为明崇祯时邑庠生。十六世祖延龄公为清康熙时太学生,考授修职郎。十六世祖尚谦公为清初吏员,考授登仕郎。十七世祖世英、世俊、锺骅三公均为清康熙时太学生。十七世祖吉喆公于清乾隆时例授登仕郎。十七世祖士荣公于清乾隆时待赠登仕郎。十八世祖吉钧公于清嘉庆时例赠登仕佐郎。十八世祖吉鋐、吉錀二公均为清嘉庆时太学生。十八世祖吉铨公以吟咏自娱,着有《曝书斋诗集》。十九世祖宗沅公于清嘉庆时议叙八品,例授修职郎,性耽吟咏,着有《竹深吟榭诗集》。十九世祖吉澄、吉沅二公均为清嘉庆时太学生。十九世祖承源、春源二公均于清道光时例授登仕佐郎。二十世祖吉森公为清嘉庆时太学生。二十世祖吉椿公于清道光时例授登仕佐郎。二十世祖吉棣公于清道光时考授山东郯城县吏员。二十一世祖顺龄公为清道光时太学生。二十二世祖治椿公为清咸丰时太学生。二十二世祖吉城公为清光绪时邑庠生、廪贡生,授文林郎候选训导,着有《楚辞甄微》、《吉氏谱系考》等三十一种。二十二世祖吉均公为清光绪时国学生。二十二世祖吉墉公为清光绪时邑庠生。二十二世祖吉堂公为民国初东台县商会副会长。
在清乾隆至咸丰年间,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族人中有迁徙外地者。清乾隆年间,镇江支十六世祖顺谦公携子吉世禄举家自镇江迁徙安徽天长,从而形成“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天长分支”。清嘉庆年间,镇江支十九世祖鹤翔公携子吉裕林举家自镇江迁徙苏北东台;到了清咸丰年间,镇江支二十世祖吉森、吉棣兄弟和吉槐、吉楷兄弟及二十一世祖吉煜、吉烺兄弟,亦携子举家自镇江迁徙苏北东台,从而形成“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在清咸丰年间,镇江支二十世祖兆鼇公亦携子吉顺龄举家自镇江迁徙苏北兴化,从而形成“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兴化分支”。
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一世至十三世)的“派字”为“福、胜,荣、华、富、贵,祯、宗、礼、信,水(偏旁)、木(偏旁)、火(偏旁)”。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天长分支(十四世至二十二世)的“派字”为“时、礻(偏旁)、谦、世,金(偏旁)、水(偏旁)、人、见(庆)、殿”。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十四世至二十二世)的“派字”为“梦、士、延、世,金(偏旁)、水(偏旁)、木(偏旁)、火(偏旁)、土(偏旁)”。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兴化分支(十四世至二十三世)的“派字”为“时、昌、谦、锺,印、必、兆、顺、治,城”。
二○一○年三月,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二十五世孙吉家林敬撰于东台亭树阁。
重修汾晋福门吉氏宝应支家乘综序
我族自先始祖福四公(汾晋福门吉氏宝应支四世祖)于明洪武初年由苏州阊门迁至宝应黄塍居住,迄今派支蕃衍日盛,相传世系廿五矣(黄塍镇镇长吉祖培已见孙辈,里沟尚至廿三世)。业农、业工、业商、业儒为官者均有之。逮传至五世,上城就读、黉宇成名者渐多;之后有搬迁于金湖、淮安、高邮、盐城、建湖等地者,散处四乡,难以采录。前人或有记录以载九代之世系,此皆简图而未成谱也。盖修谱之议由来已久,谱资亦有所蓄,然终难见一谱传世。直至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我族修葺家乘,知悉道来,后来者方知其中细数,此皆得力于十世祖永第(字理吾)公等之极力倡修,十二世祖申公(字进公)、十三世祖士辕公(字云修)之鼎力捐修,由十一世祖尚瑗公(字又蘧)、琦公(字景韩)、琪公(字又李)、观公(字宾王)等执笔倾力葺修,终成鸿篇。此康熙版《宝应吉氏家乘》是我国木刻吉氏谱牒中迄今保存最为完整、最为古老之民间家谱。
宝应黄塍吉氏首修家乘迄今近三百年,其间意欲继修谋者甚众,多因人心不齐,或财资不足而中途搁置。我里沟吉氏自清康熙十二年(1673)黄塍十一世祖兰生公(字幽侯)搬迁由来,亦有三百三十八年矣。这期间,宝应里沟吉氏曾三次发起修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的一次。那一年,里沟我曾叔祖斯湘公(十八世)、族曾祖素秋公(十八世)、族祖世权公(十九世),曾联合黄塍、县城吉氏发起修谱,并撰印了《宝应吉氏修谱建祠广告》(后因抗战在即修谱未果)。《告》中云:前有十二世祖来宾公亲往四境,搜罗殆遍,归而成谱,亦因集资未果,谱书稿本爲其子珍藏。此盖今日宝应吉氏中传闻二修家乘之宣统谱也。风云已逝,今访来宾公之后人吉小平(现居南京),云此谱书稿亦为手写本,一直保存至公元一九八八年,因黄塍乡镇建修乡志时借去观摩,不慎遗失,据说被一伙夫作引火之柴焚矣。君不闻多少谱牒多毁于文革破旧之中,而独我谱如此之下落,岂不扼腕痛惜,仰空叹夫?
予生也晚矣,忆幼时尝闻祖父大人春灿公语:我祖来自苏州府阊门街,老祖宗弟兄共计三人,我祖来苏北宝邑,另二祖留在江南。根据清康熙谱记录,我宝应始迁祖福四公,讳德贵,明洪武初迁出苏州。老谱中并未道我祖福四公有兄弟同胞,按汾晋福门吉氏镇江迁东台支宿儒世家、资深学者吉家林宗亲考证:宝应始迁祖福四公实乃苏州福启公之曾孙,“福四”实乃“福门之第四代”,以别同姓之袭号也。据《云阳吉氏家乘》记载:南宋时山西汾州有吉氏三兄弟(福一、福乾、福启),因时局动荡,不满北庭异族之统治,遂南渡而迁徙江南,老大福一公居丹阳,老二福乾公居镇江,老三福启公居苏州。丹阳吉氏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编纂了家乘,镇江吉氏于清康熙初年编撰出家谱稿,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丹阳吉氏四修《家乘》时,镇江与丹阳吉氏联宗合谱,而苏州吉氏却未能参与其中,盖因福启公之后人已于明洪武初自苏州迁往苏北宝应焉。丹阳吉氏四世祖名讳为贵和、贵中、贵华、贵高,与宝应始迁祖福四公(讳德贵)均为“贵”字辈。至此我宝应吉氏祖根何来,已一目了然矣。此非我族先人之不察,实是时境时况不如今日资讯畅通之故,而家事祖讯惟以列祖历代口碑之相传至此,致使康熙乙未修谱时,因缺少考据,三君子不敢冒然采录也。故云今宝应吉氏实与云阳吉氏同宗同门,世系上相差三代,类宝应吉氏二十一世相当于云阳吉氏二十四世也。
宝应老谱对于外迁族人记载亦可谓详矣:有三世祖善一公举家商住真定府定州蔴柳村,顺治十六年曾有其曾孙字天禄者,朝南海(宁波普陀山)过宝邑寻至黄塍后庄,拜奠祖墓;有三世祖善二公举家贸易广东,往连州未回;有六世祖钊公外商未回;有九世祖成聘公,字印所,配胡氏,子二俱往外未回;有九世祖昇公之子迁居盐城;有十世祖逄时公字耀吾,举家住安徽淮北火土祠;有十世祖景吾公之次子细狗外出;有十一世祖兰生公(字幽侯)外出(康熙谱序大宗图有在其名侧加注“逃”,此乃里沟始祖之由来);有十一世祖琥公(字元候),举家迁居泞沟头(今下舍一带),生三子二女;有十一世祖玉麟公迁盐城居裴家桥;有十一世祖胜甫公二子迁居镇江;有十二世祖二住子(乳名)迁居清江(今淮安),云云。
吾族渊源本自周宣王时尹吉甫,其人取王父字为氏。厥后载诸史册者,如西汉太医令吉本(一作吉平),西晋御史中丞吉朗,东晋魏兴太守吉挹,南朝梁孝子吉翂,唐周肃政中丞进任天官侍郎吉顼,唐“大历十才”之吉中孚、“香山九老”之吉旼,明洪武苏州监察御史吉昌,迨至民国时的抗日英雄吉鸿昌、吉星文叔侄等,诸多名人轶事,传颂广远。清乾嘉年间,汾晋福门吉氏中兴于丹阳。丹阳吉氏中著名学者和出入宦门者甚多,时有“八代两乡贤,馨香俎豆;一门三太史,黼黻文章”之誉。我宝应吉氏亦是能人辈出、代不乏人:明正统九年(1444),五世祖宁公由贡生出仕,任高州府经历;其后,五世祖琳公拔贡,六世祖第公拔贡并出任临青关主事;十世祖逄旦公、逄朋公、逄宾公、登陛公、十一世祖光绘公,均获国朝(指清朝)皇清恩赐寿翁;十一世祖尚瑗公字又蘧,号乐淇,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考授翰林院四译馆,馆译《四库全书》,又係康熙五十四年《宝应吉氏家乘》之主修;十三世祖容大公,道光《重修宝应县志》卷二十二载其著作《周礼辑疏》六卷;十三世祖吉履和(字达庵),皇清恩赐粟帛寿翁,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朝廷于宝应北门街为其敕建“百岁坊”加以嘉尚;十四年后,又为其子吉心培建“孝子坊”于北门外,在县邑成为一段孝贤佳话。十五世祖鸿猷公,清诸生,精医术,医德为里人称道,与妻祁标德俱工诗善弈,著有《菁湖渔隐集》,其妻诗附于后;还有怀庆公,字荫轩,清诸生,以能文名,值乱世隐居,以诗自娱,著有《删留草诗集》等。
在民国和新中国的革命战争中,我宝应吉氏亦有多位英勇烈士,为革命而牺牲了自己宝贵生命,本综序中虽不能一一细考其世系传承,谨列其生卒年表,以表敬意。安宜镇烈士:吉士虎战士(1925.4~1947.5),吉洪银战士(1950.5~1971.12);山阳镇烈士:吉德信班长(1921.5~1944);西安丰镇烈士:吉长来排长(1920.3~1951);曹甸镇烈士:吉昌仕战士(1919~1947),里沟支二十世吉咸禧副班长(1929.8~1949.9),里沟支二十世吉咸友战士(1930~1958);泾河镇烈士:吉洪才战士(1921~1945.4);黄塍镇烈士:吉斯成副排长(1919~1947.9),吉斯伟战士(1929~1948.9)等。
至于宝应吉氏中各行各业的能人才俊,或有高义,或有贤名,或有孝行,或有善言懿德,如此浩如繁星,灿若北斗,纸薄德厚,不胜枚举也。
我族曾祖永康,族祖春波、春路、春定等,甚为眼下祖训之不传、族谱之不修而深虑之。族叔咸东虽居南京,亦时常电话于我,说起族谱不修已近三百年矣,时下人迹散漫,迁徙无定,若再不修,恐日后无承也。予于己丑年癸酉月癸未日(2009.10.5)回乡探望家母,途经族曾祖永康宅门,又说起修谱之事。予遂请约南庄长房之族兄玉祥、玉宝,并宝应黄塍祖居地之族兄沐兴,以及衡楼族祖春高、春贵、族叔咸顺等一行数位宗亲,共商家谱修缮事宜。族兄沐兴表达了黄塍吉氏修谱之愿望和实际困难:主要人员流动太甚,散处四海,浪迹五湖,非一年二年能收集之,亦非三万两万能消耗之;何况眼下尚未有勇于担当者出而任之,岂不空谈哉?重修汾晋福门宝应吉氏家乘之路何其难矣。
予退而思之,亦茫然久也。予才不足寸书毫管,资尚不能裕家糊口,虽心有馀而力不及甚也。然修谱事大,焉能日复一日耽之乎?乡人间问及其祖名,竟有不知者甚多!尚能説之仅十分之五六也;问及其曾祖,知者不出十分之三焉,至于问及其高祖及以上者不知者比比皆是,尚能说出高祖名讳者已属寥寥无几,凤毛麟角矣。再说同名更是甚多,还有后代取名查之乃同祖名者,凡属不少也。至若同宗五代之内途遇不识、不相往来者,竟犹路人之无异也。此皆谱不修之过哉!目下农村城市化日盛,已有撤乡并镇、移村合庄之举措,人口散居无一,宝应境内或居曹甸镇、或购置进城住、或河西山阳长沟居、或西安丰居、或泾河居,予恐日后三世之后问其祖之由来,不能答之者必定多焉,此何尝不愈久愈烈也。
先人云:“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一然也。”今日言修谱,犹有嗤之以鼻、反唇相讥者,实乃悲哉!究其根由,乃不知修谱之功可谓莫大焉。予曾闻听金湖黎城支族叔尔祥之金言“修谱可敬祖而收族,寻根而存本,清缘而备查,增知而育后”,此一言概之也!予欲修我族宝应吉氏之全谱,目下似已不能也,故只得退而求其次,先重新整理康熙《宝应吉氏家乘》,再编篡出宝应里沟支吉氏家乘,将其连续在康熙老谱上。日后有能者出而撰全谱,尽管联记可也。
予愈思愈觉奋然,深思熟虑之余,谨以告予族曾祖永康大人,应立行事,建立修缮家乘募捐记账制度,实行现金、总帐分管执行,确定族祖春定收纳募捐现金,族祖春波监管总帐记录,族兄玉祥负责资金开支申报,族长永康族曾祖负责批核。如此上大敬祖宗于高庙,下无愧宗亲于明堂。里沟分支吉氏造册一本于家乘,宝应全支待续完章在不久。值此盛修之际,又得遇机缘与云阳吉氏联宗合谱,故暂曰《汾晋福门吉氏宝应家乘•里沟卷》。至于诸多未及之事,别序叙述详实备焉,予在此不必多言,宗亲尽管参阅康熙家乘之族谱序文可也。
予近闻里沟庶几谱成付梓,黄塍同门亦已感召待起,正议重修之计。七月三日黄塍本家族兄吉沐兴驱车与我同往江南丹阳,参加商议与丹阳、镇江吉氏联宗事宜,取得福门联宗、同尊汾晋堂号之共识。因里沟成谱在先,仅以此序代为汾晋福门吉氏宝应支重修家乘之综序,惭愧而为,惶恐甚矣。
时中华共和庚寅七月穀旦
汾晋福门吉氏宝应里沟支廿一世裔孙
正祥 敬撰于安宜沐兰斋。
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家乘综序
南宋时有吉氏三兄弟自汾晋南渡,迁徙江南,老大福一公定居丹阳,占籍太平桥;老二福乾公定居镇江,占籍丹徒;老三福启公定居苏州,占籍阊门,三兄弟的后裔分别形成丹阳、镇江和苏州(苏州后人于明初迁宝应)三支吉氏。
丹阳支吉氏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编纂了家乘,镇江支吉氏亦于清康熙初年编撰出家谱稿。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丹阳吉氏四修《云阳吉氏家乘》时,镇江支与丹阳支吉氏联宗合谱。
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族人奉福乾公为一世始迁祖,福乾公字行健,号法天,娶妻张氏,生子吉胜元。自宋末至晚清,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族人子孙昌盛,到清光绪九年(1883)八修《云阳吉氏家乘》时,已蕃衍至二十三世。
早在清嘉庆年间,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十九世吉鹤翔携子吉裕林(鹤翔公派)举家自镇江迁徙苏北东台;到了咸丰、同治年间,镇江支二十世吉森、吉棣兄弟(宗沅公派)和吉槐、吉楷兄弟(春沅公派)及二十一世吉煜、吉烺兄弟(承源公派),亦皆携子举家自镇江迁徙苏北,辗转而至东台,从而形成了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族人按其传承分为四派:鹤翔公派、承源公派、春沅公派、宗沅公派。
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族人迁徙苏北东台的历程漫长而艰辛,仅从宗沅公派二十世祖吉森公手写《札记》中即可见一斑。清咸丰三年(1853),吉森与胞弟吉棣(宗沅公之子)为躲避“洪杨战乱”,万般无奈而抛弃了祖宗基业,他们谨护着祖先灵位和一套《云阳吉氏家乘》(七修本),离别了世代居住的镇江城,挈妻携子,颠沛流离,举家从锦绣江南向没有硝烟战火的苏北迁徙。迁徙之初,两家一行共有十口人,即“吉森与妻高氏,吉棣与妻王氏,吉炘(吉棣长子,出继伯父吉森为嗣子)与妻袁氏,吉焕(吉棣次子)与妻刘氏,吉煌(吉棣三子)与妻钱氏”。一开始,两家十口人先从镇江城内迁移到郊外西固村(祖茔所在地)躲避了一段时间,然而战火很快就漫延到镇江全境,大家不得不渡江北迁。咸丰四年(1854)九月,迁徙至泰州白米镇陆家庄,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吉棣之妻王氏因不堪辛劳而病逝于陆家庄。咸丰七年(1857),两家九人又从陆家庄迁徙至江都邵伯镇丁沟。咸丰十年(1860),再从丁沟迁徙至泰州属下戚家庄,一住就是五年。在寄居泰州戚家庄期间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咸丰十一年(1861),吉焕之妻刘氏生了一个儿子(吉堂);二是同治三年(1864)三月,吉森之妻高氏又不幸病逝;三是同治三年(1864)九月,吉煌之妻钱氏也生了一个儿子(吉均),这一切怎不让羁旅之人悲喜交集。同治四年(1865),吉森与吉棣两家“祖孙三代、老幼十人”终于从戚家庄迁徙至苏北东台,并定居于东台城何垛场启明坊。
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族人自晚清分四派迁徙东台后,各自谋生,际遇坎坷,人丁皆不旺,除宗沅公一派的子孙世代蕃衍外,另三派已后继乏绝。到了民国年间(上世纪三十年代),因各种变故,宗沅公派的裔孙们又大多离开东台而外出谋生了。现今,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宗沅公派的传人已蕃衍至二十七世,且散居于全国各地。
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各派的简况如下:
最早迁徙东台的是“鹤翔公派”族人。鹤翔公是镇江支东台分支十九世祖,妻贲氏,生一子吉裕林。裕林公妻徐氏,生一子早亡。如今除鹤翔公的灵位仍存放东台外,一切皆烟消云散。
镇江支东台分支“春沅公派”的二十世祖吉槐、吉楷兄弟迁徙东台后生计窘迫,殁皆厝东台何垛场北一灶。吉槐公妻胡氏,生一子吉灿;吉灿公字元庆,殁葬东台北关桥下半里许壬山丙向,一切身后毫无所有。吉楷公妻李氏,生一子吉焜;吉焜公未娶,无出。
镇江支东台分支“承源公派”的二十一世祖吉煜、吉烺兄弟迁徙东台后景况亦不佳,殁皆厝东台何垛场北一灶。吉煜公妻张氏,生三子吉圻、吉培、吉垣,然三子皆早逝,实令人扼腕长歎。吉烺公妻冯氏殁于迁徙途中,厝李家湾;继娶陈氏,生二子吉增、吉坤,然二子皆失去联繫,后世不详,至今无考。
清同治四年(1865),“宗沅公派”的吉森与吉棣两家三代十人迁徙到东台后,由茂林公吉森主持大家庭生计。大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在东台城内三昧寺附近开设了一家商铺,商号“吉泰和”,经营南北货。吉森病逝后,由二十一世祖彩堂公吉煌(吉棣三子)主持“吉泰和”经营。吉煌病逝后,由二十二世祖少廷公吉堂(吉焕长子)主持“吉泰和”经营,此时正值清末民初,“吉泰和”生意兴隆,吉堂亦荣膺东台县商会副会长。吉堂病逝后,由二十三世祖穑夫公吉荣苞(吉堂三子)主持“吉泰和”经营。民国十五年(1926,农曆丙寅年),因经营不善等多种原因,由茂林公吉森开创、经数代子孙辛苦撑持、经营长达六十多年的老字型大小“吉泰和”颓然倒闭了。
“吉泰和”破产后,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宗沅公派”的大家族顿时陷入困境,仅从二十二世祖吉城公(吉煌次子)所作《丙寅生日述哀》诗中即可见斯时窘况。当时,尚健在的二十二世、二十三世族人只能靠变卖家产度日;而二十四世则有兄弟八人(传莘、传礼、敦诗、敦豫、传履、传康、传祺、启泰),“八兄弟”尚是青少年甚至幼年,其前途令人担忧。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东台分支“宗沅公派”吉氏大家族的生计日益艰难。所幸“天无绝人之路”,当初二十二世祖少廷公吉堂生有一福女,及笄后适华北交通银行总行长严均甫(东台人)。于是,二十四世“八兄弟”中的五人(传礼、敦诗、敦豫、传履、传祺)就纷纷离开家乡东台,去天津交通银行总管理处投奔姑父严均甫、姑母吉福女(适严后称“严十太太”)了。严均甫夫妇眷念亲情,由总行长亲自出马,分别安排内侄们在天津、上海、大连、咸阳、青岛等地交行系统的金融机构或所属单位工作,“五兄弟”从此捧上了“金饭碗”。然而好景不常,时隔不久严行长就因飞机失事而丧身,“五兄弟”没了“靠山”而升迁无望,虽然解放后皆以“旧职员”的身份被留用,但历次政治运动中总是“说不清、道不白”,到了“文革”中“不是下放、就是退职”,他们的后半生都相当艰辛。
上世纪三十年代仍留在东台的二十四世“三兄弟”(传莘、传康、启泰),其生涯也是磨难多变。老大传莘(字伊俦)年轻时即支撑起全家生计,靠教学和润格字画谋生,解放后一度失业,重新工作后待遇很低,“文革”初因家藏旧书还遭“抄家”之辱。老六传康成人后,到人家银楼当学徒,解放后在农村小学教课,终生未娶而无后。老八启泰当初因年幼未能外出谋生,后从军“野三旅”又走错了道,解放后在农场劳改,刑满留农场工作,终生未娶亦无后。
到了上世纪四十至五十年代,东台分支二十五世传人相继出生。二十五世兄弟姐妹共有十九人,其中男十二人(家龙、中信、中伟、中仁、中健、中侃、家麟、中仕、中俊、中俦、中强、中佺)、女七人(中倩、家凤、中伶、中俪、中仪、中惠、中伶),除家麟(家林)一人仍留居东台城,其馀都散居于全国各地(北京,河南洛阳、濮阳,山东青岛、潍坊、烟台,四川成都、夹江,辽宁大连,贵州贵阳等地),所幸的是各兄弟姐妹之间仍有往来,相互联繫也一直未中断。
由于种种原因,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各派族人自迁徙东台后,一直没有编纂过完整的家谱。从晚清到当代,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不忘历史、不忘祖先、沟通资讯、联络亲情”,为使子孙后代“前事不忘,成为后事之师”,今特将东台分支吉氏家族源流与祖先经历作如上之简介,并参考若干文献、资料与资讯,努力编纂出《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家乘》。
《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家乘》记述的是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十九世至二十七世族人的经历、工作、家庭、居住等情况,时间跨度上起于晚清、下止于当今,历时一百五十多年。晚清以前的族人情况与世系,可参阅光绪九年(1883)编纂的《云阳吉氏家乘》(八修本)和这次新编的《重修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家乘》,从而使整个汾晋福门吉氏大家族的历史传承上溯千载而至宋代。
编纂《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家乘》的参考文献、资料与资讯有:
(一)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编纂的七修《云阳吉氏家乘卷之十二•镇江支宗谱年表》、清光绪九年(1883)编纂的八修《云阳吉氏家乘卷之十六•镇江支宗谱年表》、二○一○年新编的《重修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家乘》;
(二)二十世茂林公吉森的札记;
(三)二十一世妣钱孺人传略及五十寿序;
(四)二十二世吉城和吉均的遗着、诗稿和日记;
(五)二十三世吉荣泰的遗着、诗稿和日记;
(六)二十四世吉传礼编辑的家谱资讯稿;
(七)二十四世吉传莘的诗文稿及其与吉传礼、吉敦诗、吉传祺、吉启泰兄弟之间的往来信函;
(八)二十四世(女)吉蕙贞、吉年贞姐妹的回忆录;
(九)二十五世吉嘉龙(家龙)、吉家林(家麟)、吉中仕、吉中强及二十六世吉元宏所收集或提供的资料与资讯。
二○一○年五月,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二十五世孙吉家林敬撰于东台亭树阁。
分享按钮>>丹阳吉氏谱序
>>汾晋福门吉氏寻祖追根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