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氏宗亲汲黯的故事
- 中华汲氏网 2012年11月21日 万家姓
1
在上一个世纪,我们还有“接班”一说。父亲是棉纺厂工人,退休以后,可以安排一名子女到厂里去工作,叫做“接班”或“顶替”。这一点让我们作农民的很不服气:为什么工人阶级子子孙孙都是工人阶级?实际上,农民也是“接班”,老子是农民,儿子接着当农民,不是“接班”是什么?只是这个“班”不好,“接”了也不舒服。后来,城里有了“下岗”,农民们心里才开始舒服。及至进城当了农民工,才晓得工人也苦,接不接班也就无所谓。
“接班人”则又是另外一码事。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信仰辩证唯物主义,很重视“接班人”的问题,正因为此,所以,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国家出大事,坏就坏在“接班人”身上。实际上,古今中外,所有国家,所有领导人,没有不重视“接班人”的,尤以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老儿为甚,“家天下”嘛,所以家庭的继承形式延伸进入国家政治领域,不仅为自己选好接班人,也要求做臣子的考虑“接班人”问题。只是那个时候不叫“接班”,名目还比较多,有继承的,叫做“荫”,皇帝赏赐功臣名爵、食邑、俸禄可以荫及子孙;也有保举推荐的,叫做“任”,大臣可以保举其子弟为官,这极象是二十世纪的“接班”或“顶替”。
汲黯得以步入政坛,就得益于“接班”。汉景帝的时候,他“以父任”,“为太子洗马”。汲黯的祖上世代为古代卫国的卿大夫,汉以后又世代为汉的卿大夫,所以他的父亲可以保举儿子做官。官倒不大,但跟的是国家未来的领导核心,做的事业也不重要,但属亲信,“洗马”又叫“先马”,打马跑在前面的意思,大约相当于太子的侍从官。虽然如此,汲黯却很当回事,把这官做出了味道,“以严见惮”,很讲原则,大家包括太子在内都怕他。或许也有因嫌恶而懒得理他的成份在里头。
汲黯就这么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这个开头不算太好,但也不坏。太子后来当了皇上,是为汉武帝,他也跟着受到提拔,官名叫“谒者”,专司传达之事,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传达室干部,秩比六百石。“六百石”是个什么概念呢?太初年间,武帝派他的小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出击大宛,武帝为赏其功,封李广利为侯,其部下为九卿者三人,诸侯相、郡守、二千石百余人,千石以下千余人。这说明武帝重武功、爱小老婆,但也可见六百石算不得什么官。不过,大家不要以为传达室就是守门的,即使是今天,专司传达之事的,也是设在办公厅下的秘书处,与守门人天壤之别,俗话说:跟着首长转,见官大一串。汲黯当时肯定就是这么想的。这个世家出身的大官僚,熟悉做官的进止尺度和权力运作方法。
东越的少数民族闹纠纷,双方没有忍住,打起了群架;后来大家都想赢,发展成了械斗;当局没有控制好,终于演变成为战争。皇上派汲黯去看看,顺便劝劝。走到半路上,汲黯就往回走,给皇上说:“少数民族打架,是他们的风俗习惯,不足以辱天子使者”。皇上明知他是因为路途艰险、事情棘手而中途返回的,好在事在边鄙,影响不大,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处理,也就舍而不问。河内失火,烧千余家,武帝又派汲黯去灾区慰问。汲黯去转了一圈,回来说:“火只烧了千余户人家,不足忧。我在河内看见旱灾严重,涉及万余户人家。我当时也来不及报告,便自作主张,假传圣旨,凭着手中持有的介绍信,打开了河内粮库,赈济贫民。请皇上治罪吧。”皇上反应快,连声说:办得好办得好,开仓救灾,正是我的想法,我代表我的人民感谢你。这两件事让皇上觉得汲黯很有点政治头脑,分得清轻重缓急,不错不错,提拔他做荥阳令。谁知汲黯全没心思做个小地方官,称病不去,背上行囊回家。皇上本是打算发火的,一想又觉得人才难得,于是赶快另拟任免通知,提拔他为中大夫,秩比千石。中大夫相当于后来的言官,专司议论进谏之职。
在言官这个位置上,少有善终,更何况汲黯是个说话不讲场合不注意方式的人。
2
那个时候汉武帝召集了不少的文人儒士在自己身边,一心想当个尧舜一样的皇帝,嘴里老念着我要治国以德、爱人以仁、使民以义。有一天在朝堂上,君臣又在亲腻而融洽地讨论着这些问题,冷不丁汲黯插进来说:
“陛下你表面上装仁义,实际上心里想的是开疆拓土、巩固权力,就这样还想效法唐虞之治?”
武帝听了老大不快,越琢磨这话越不是滋味,终于忍不住气愤愤地离座而去。一到后庭就大骂开了:“甚矣!汲黯之戆也!”有你这么蠢的?混帐王八羔子!
同事们也都批评汲黯,说他的不是。汲黯说:
“天子让我们当大官、站朝堂,难道是为了顺着他的心意随声附和?如果大家都一味阿谀奉承,那皇上还能得个什么好呢?我在这个位子上,该怎么说我还要怎么说,前途性命算什么,朝廷总得象个朝廷样!”
另外一个时候,那是为匈奴浑邪王带领部下来长安投降的事。汉武帝觉得这是自己一件不朽的功绩,非常重视,要求事情要办得隆重些、体面些。为此派出马车两万乘。任务摊到地方,地方政府因为连年征战,早已成为空壳,没有钱置办,就开白条子,向老百姓赊马。老百姓不见现钱,哪愿出马,就把马给藏起来。这样迎接匈奴王来降的马车事到临头都没有办齐,弄得武帝很没脸面,要杀长安令。
只见汲黯急冲冲进宫,对皇上说:“杀个小小的长安令到哪儿?要杀就杀我!这样老百姓就肯出马啦!浑邪王是背叛他的主子来投降的,这种背主之奴,也值得这么隆重迎接?现在弄得全国上下应接不暇,又要杀自己的人,这是干啥?是为了让匈奴高兴?”噎得武帝无话可说。
汉律:兵器及铁不得卖与胡人。浑邪王带着人马进京投降,老百姓就把这点给忘了,把这批匈奴当作汉人一样,跟他们作铁器交易。官吏抓住了不下500余人,都要杀头。又只见汲黯急冲冲进宫,屏退左右,对皇上说:
“夫匈奴攻当路塞,绝和亲,中国举兵诛之,死伤不可胜计,而费以巨万百数,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赐从军死者家。没想到,匈奴来投降,中央反而从国库中拿出钱来赏赐他们,要求老百姓出财物供养他们,象娇惯小儿子一样地宠着他们。你们这样对胡人,老百姓以为胡人不再是敌人,毫无防备地跟他们作买卖,谁知你们又拿出法律条文来治他们。匈奴打我们,杀我们,你们不去认真计较,反而用法律条文来认真计较自己的百姓。有这个道理?打了这么多年仗,花了这么多钱,死了这么多人,终于站了起来,为什么还要委屈自己、厚待外人?”
武帝看不惯汲黯训人的样子,听不惯那口气,但当面也不好发作。汲黯一走,武帝又骂开了:“吾久不闻汲黯之言,今又复妄发矣。”好长时间不见你有什么真知灼见,一张口,就胡说,混帐王八糕子!
汲黯位列九卿的时候,公孙弘、张汤还只不过是个小吏,但因为深受武帝的宠信,很快提拔了起来,有时排名还在前面。汲黯心中也不痛快,有一天遇到机会,在武帝跟前说起风凉话:
“皇上用人,如同码柴,总是后砍来的码在上头。”
武帝心想:你不是号称忠于国事么,怎么也肯降低品位,争起待遇来啦?我偏不提拔你。事后,武帝想起心中就有不快,骂道:“人果不可以无学,观汲黯之言,日益甚矣!”人哪,不能不学习,你看汲黯说的什么话,粗鄙无知,越发造次了。混帐王八糕子!
3
汲黯在两项重要的国策上与武帝有不同意见,一是对匈奴,武帝主张征伐,而汲黯则主张少生事、毋起兵、搞和亲。一是对儒术,武帝信仰儒术、尊崇儒士,而汲黯学黄老、好清静、轻儒士。幸好武帝并非狭隘昏庸之主,虽然并不一定听从汲黯的意见,但毕竟是自己龙潜时的亲信,而且总的来说,这人不错,说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武帝对汲黯的这种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也表现在实际行动之中,虽然经常批评汲黯,但也经常表扬他。
一次,汲黯病了,三个多月没有上朝。武帝多次派人前去探望,并亲自听取汇报。他问前去探视的大臣:“汲黯这个人怎么样?”严助说:“让汲黯当个普通的官员,他会认真履职,不会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是如果让他辅佐少主、安定天下,那就会显示出他过人的意志和才华,日月不能掩其光,贲育弗能夺其志。”(孟贲、夏育,古勇士。)武帝深有感触,说:“是啊,古有社稷之臣,至如汲黯,近之矣。”
即使象卫青这样经历传奇、功勋卓著、名重天下、权倾一时的亲贵,武帝在接见时都非常简慢,至于象丞相公孙弘,接见时武帝甚至于连衣服都懒得穿整齐。但是,对汲黯,“不冠不见”。有一天,武帝正休闲地坐在帐中,老远望见汲黯来了,觉得不妥,急忙避入帷中,到处找衣帽,又催人出来赶快同意他的奏请,“其见敬礼如此!”
汲黯常常不避忌讳不讲礼数提意见建议,触犯武帝,武帝也非常生气,恨不能找件事整治整治他,但又常常不能不倚重他。
当言官的时候,汲黯“以数切谏”,令皇上生厌,外派做东海太守。汲黯做官,最大的特点,一是不与民生事,不搞形象工程,“治官民,好清净”、“治务在无为而已”;二是充分发挥手下的作用,“择丞史任之”;三是善于抓大事,不计较细枝末节,“责大指而已,不细苛”,“引大体,不拘文法”。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黯多病,卧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武帝很高兴,“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主爵都尉”后改称“右扶风”,与“京兆尹”、“左冯翎”合称“三辅”,辖区都在首都附近,是个比较重要的职位。
后来汲黯因为得罪了公孙弘、张汤等,皇上也不喜欢他,“虽上亦不悦,欲诛之以事。”于是派他去做右内史,即京兆尹。京兆尹治内多皇亲国戚和当朝权贵,不管,要得罪皇上,管吧,又得罪大人物,摆明了要汲黯的好看,但借口是冠冕堂皇的:“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弗能任。”汲黯顶着压力去了,“数岁,官事不废”。
后来,楚地不太平静,而淮阳为楚的交道冲要之处。武帝有意让汲黯担任淮阳太守。这个时候,汲黯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而且因为得罪了皇上,赋闲在家多年。年轻的时候汲黯就不愿做地方官,这个时候更不想去了。武帝一眼看穿了他的心思,单刀直入地说:“你是看不起淮阳这个地方吧?或者心中还有不满?我是看到淮阳官民关系不好,这个地方又重要,需要借重你的威名。身体不好不要紧,在东海的时候你不就卧阁内不出吗?你又去淮阳卧而治之吧!”汲黯只得起身,“居郡如其故治,淮阳政清。”
4
对当朝权贵,汲黯也是决不阿附。
田蚡是皇太后的弟弟,武帝的舅舅,当朝丞相,二千石的官员前来跪拜谒见,田蚡还爱理不理的。但是,汲黯会见田蚡,从不跪拜,只是拱拱手而已。
卫青贵为大将军,姐姐是皇后,但是汲黯就敢与他分庭抗礼。有人觉得汲黯太不省事,对汲黯说:“皇上希望满朝大臣都尊崇大将军,是有原因的,你怎么敢……,哎呀,你还是跪着拜拜吧!”汲黯奇怪地看着来人:“怎么,大将军有位拱手的客人就不尊贵了?”卫青听说,更加尊重汲黯,遇有朝廷疑难重大事项,都去向汲黯请教。
张汤是廷尉,正在协助皇上修改刑律,也是朝廷的红人。汲黯看不惯,多次当着武帝的面斥责他:“你是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化天下之邪心,不能促进国安民富,不能保证囹圄空虚,就只会变更祖宗成法,一天到晚玩弄法律条文,计较细枝末节。这是断子绝孙的事,你信不信?”汲黯退朝后,心中还是不快,骂道:“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在离京去淮阳前,汲黯又对李息说:“我被皇上弃逐,僻居小郡,再也没有发言权了。张汤这个人你可要注意,他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不会胸怀天下,只会阿谀皇上。内怀鬼胎奉承皇上,外借贼吏抬高自己。喜欢生事,爱舞弄法律。你官居九卿,不向朝廷揭露张汤,不会有好下场的。”李息畏惧张汤,终不敢言。后来,张汤果然出事了,被处死。武帝后来听说汲黯去淮阳前给李息说过张汤如何如何,而李息只字不提,气愤已极,严厉处分李息,同时对汲黯予以表彰和奖励,可惜汲黯此时已年迈多病,不愿动弹。
十年后,汲黯死在淮阳。
汲黯死后,武帝念及他的忠心正直,对他的接班问题,予以特别关照,提拔他的弟弟官至九卿,他的儿子也官至二千石,为诸侯相——汲黯忙活一辈子,也不过如此。他的老家卫地有很多人都官至九卿,然而这些卫地的后进们都敬畏汲黯的严肃讲原则,不敢轻易地去拉关系结圈子,并且不管职位高低,遇事都让他三分。
5
《汉书》上说:汲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者弗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游侠,任气节,行修洁。”这个人性格粗野,不讲礼数,当面喜欢提意见,让人下不了台,不能容忍错误。合得来的就哥俩好,合不来的见也不见,所以没有什么狐朋狗友。但是,这个人,古道热肠、侠肝义胆,讲气节、有操守、不乱来。
汲黯死了,他的故事结束了。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很少见过象他这样的大臣,缺点如此可爱,性格如此鲜明,对国事如此忠诚,对政治如此娴熟。他的威严又宽疏、正直又灵活的形象逐渐黯淡了下去,但社稷之臣的内涵却愈发清晰了起来。
分享按钮>>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汲堂村汲氏
>>汲氏字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