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氏布厂的发展轨迹与历史启示
- 中华焦氏网 2011年10月24日 万家姓
本文试通过探析焦氏布厂的发展轨迹,为当今民营企业家提供有益的历史启示。
焦氏布厂,即振丰染织厂,是解放前由杨舍焦氏家族经营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解放后曾名“七一”棉纺织厂、沙洲县棉纺织厂。在旧中国风雨飘摇的年代,焦氏家族苦心经营,风雨兼程,在夹缝中走出了一条成功发展之路。
前不久,笔者对当年焦氏布厂的部分成员进行了采访,发现其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朝光绪年间-1916年,创办焦仁记布庄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清朝光绪年间,焦心禾利用自家门面房,创办焦仁记布庄,主营布匹生意,兼营肉铺和水果。由于经营得法,生意兴隆,为以后从经营贸易转向创办实业,积累了原始资本。
第二阶段,1916年-1937年,创办振丰染织厂阶段。焦氏家族从布庄经营中发现纺织工业的巨大利润空间。在“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下,焦心禾长子焦载舟、三子焦履瀛于1916年创办振丰染织厂。起初,有厂房20间,脚踏木机20多台。1918年,新建厂房30间。至1934年,全厂有200多名工人,108台脚踏木机。产品注册“鸡鸣”牌商标,还在上海设拉绒车间和发行所,企业产销两旺。
第三阶段,1937年-1945年,陷入发展低谷阶段。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江南沦陷,社会动荡,未内迁的民族工业企业遭受惨重损失。焦氏布厂受日伪制约,基本上只能勉强维持生产,甚至一度陷于停闭状态。
第四阶段,1945年-1956年,进入发展的全盛阶段。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焦氏抢抓机遇,增添设备,从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过渡,生产效率提高,设备吃饱开足。到1956年公私合营时,焦氏有动力铁织机64台,动力铁木机20台,核定资产17.4万元,成为境内最大的私营企业。
焦氏布厂的发展和兴盛,从外因分析,沙洲沿江盛产棉花,纺织是江南地区的传统产业,国民政府对民族工业曾一度实行免税措施,保护民族工业发展。然而,内因却是决定因素。从焦氏布厂发展轨迹的主观因素看,大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家族精英,构建精干高效的领导核心。焦氏布厂在多年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个精干高效的领导核心。焦士璆———焦载舟长子,在“士”字辈兄弟中位居老大,知书达礼,德高望重,在企业执管财务,是工厂的主心骨。焦士琳———焦载舟次子,后嗣于载舟三弟履瀛,他13岁起“吃纺织饭”,熟悉生产、销售和管理;又善于审时度势,灵活机敏,擅长应酬交际,是焦氏布厂发展中统揽全局、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焦士瑛———焦载舟四弟闰全独子,敦厚稳重,精通机械化生产技术,具体负责生产管理。由“士”字辈三兄弟组成的“三驾马车”,在拉动企业披荆斩棘、奋力发展中,配合默契,各显其长,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如此精干、高效的家族领导核心,对于当今民营企业的领导班子建设不无深刻启迪。
巧于周旋,营造家族企业的发展环境。焦氏深知,安定的外部环境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布厂创始人焦履瀛一次到苏北采购,在长江渡船上遭遇强盗,情急之下跳江脱逃,虽保住了性命,却落下病根,回到家中,病忧交加,不久即去世。为在艰难发展中尽量营造安定的小环境,企业专门由士琳负责外部事务的斡旋与调处。地方上的慈善事业,如修桥、铺路、施棺、恤贫等,只要找到焦家,有求必应;无业游民及贫苦人等上门告贷,慷慨施与;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乃至敲诈勒索之事,也尽力应付周旋。只要是对外交际必需的,工厂都开绿灯,不计血本,这笔开支每年占企业利润的相当一部分。
以销促产,强化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焦氏布厂地处江南一隅,但产品却行销全国各地,这同它千方百计扩大销售不无关系。1933年,焦氏布厂产品在苏北销路遇堵。刚巧上海勤工染织厂招股,焦氏布厂即入股三千元,以勤工厂股东身份,亮出“鸡鸣”牌产品在沪上展销,由此打入上海市场。焦氏还在上海闹市区设立发行所,专销厂里产品,并远销到南洋等地。蒸蒸日上的销售形势有力拉动了企业生产。焦氏又在内部管理上精心筹划,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如,以3万元向上海的英商洋行购进拉绒车1台,拉绒车间就设在上海虬江路,节省了运杂费用。在发展机械化生产的同时,并未轻易放弃手工设备。在生产格子绒布时,脚踏木机发挥人工操作优势,织格子布比铁车更加方便、高效。焦氏在技术设备改造中,从实际出发,让新旧设备各展其长,取长补短,既节省成本,又提高效率,这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注重质量,培育家族企业的拳头产品。品牌是企业的象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从焦仁记布庄到振丰染织厂,焦氏都视品牌、质量为立足之本。早在1919年,焦氏即请当时常熟名人归品良设计图案,注册“鸡鸣牌”商标,画面为:旭日东升下,禾穗金黄,金鸡高唱。取雄鸡一唱天下“振”,丰收年景庆“丰”登之意,暗合厂名“振丰”。焦氏的“鸡鸣”牌系列产品中,主打产品有两个:格子绒和40支麻纱布。其中,格子绒是传统产品,以其厚实、美观、色牢、价廉而畅销不衰;40支麻纱布是创新产品,技术难点在于浆纱一关,焦氏通过摸索,掌握了40支纱的浆纱技术,为其他企业所望尘莫及。1950年,焦氏布厂因产品质量优异而获得新中国纺织工业部的表彰,成为江阴县惟一获得“红旗”单位殊荣的企业,焦士瑛还作为代表在常州纺织工业大会上发言。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半个世纪前焦氏布厂的发展成功之处,或许印证了一般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基本的道理。在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营企业家要以史鉴今,注重探索新特点、新规律,走出现代民营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分享按钮>>文苑12期 编 者 絮 语
>>章氏家族的历史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