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侯氏“宣德第”
-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1月5日 中华侯氏网
海口侯氏“宣德第”
坐落在海口市旧州镇包道村,距海口市区约有48公里,是一座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海南民居院落,由包道村的侯氏先人所建,是海南目前整体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典型海南民间建筑雕刻特点的古民居建筑群。
宣德第坐北朝南,占地20余亩,主要由并列的一幢四进式正屋、三幢三进式正屋和一排横屋组成,大大小小共有30多间房子,并通过围墙、房屋外墙和大门围成一个相对封闭的院落,称得上是深宅大院。而这个大院落里又分别套着四个小院落,即每一幢四进、三进式正屋之间又都通过围墙和横屋分别连成一个小院落,在东西两侧开门进出。这样的房屋布局,适用于大家族居住,大家在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的同时,也保留了各个小家庭相对的生活私密性。可惜的是,宣德第前原有一大水塘,前傍水后靠山,现在已填平建了房子。
最西侧的一幢四进式正屋较为矮小,是侯氏先人最先建成的老房子。据侯氏后人介绍,这幢房子由侯氏迁琼七世祖德熙公修建,时间约为清朝乾隆年末、嘉庆年初,即公元1800年前后,至今已有约200年历史。由于这幢房子修建的时候,侯氏先人正处于艰苦创业年代,这幢房子在建筑风格上并没有太多地注重美观,其雕花艺术也没有过多考究,结构、样式都与海南普通民居无异,但选用的建筑材料却属上等,虽历经200年风雨,至今仍十分牢固。
值得一提的是这幢四进院落里的两间横屋。建在第一进正屋右前侧的横屋是当年侯氏先祖赖以发家的当铺,其修建时间也已近200年,而第一进正屋就成了存放所当物品的仓库,正屋大门上至今还留有用于插放横木、阻隔外人进入的插孔,所当物品只能隔着横木交递,以确保安全。而建在第三进和第四进正屋之间的横屋,在体积和高度上都比正屋要大,这在海南传统民居中是十分罕见的。据了解,侯氏先人在经营当铺的同时,还兼营当地的一种特产“糖角”,这间横屋就是简单的小作坊,建得较高主要是为了熏烘糖角。
随着家业兴旺,侯氏先祖特意选在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五年(1889年)、十七年(1891年)分别兴建了后来的三幢三进正屋,并依据年号分别建成十三“瓦路”(椽)、十五“瓦路”和十七“瓦路”大小的房子。这些最晚建成、目前保存得最好的正屋,至今也已有100余年的历史。据琼山文史专家黄培平介绍,侯氏先人后来选定单数年间和单数“瓦路”建房,所建的正屋也只定为三幢、三进,合起来一共一幢四进正屋和三幢三进正屋,正好是十三间正屋,这是很有讲究的,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取“阳”意为“和”、“泰”,即兴旺发达。
据侯氏后人口头相传,先祖经商发财后先后入仕为官,因政德卓著、忠孝双全,家业旺、人和乐,美名远扬,被奏闻朝廷,皇帝大悦,赐府名“宣德第”以褒奖,相传现在府门上的“宣德第”三个大字还是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所书。 站在侯家大院,遥想当年侯家人丁兴旺、家业鼎盛,不禁令人顿生世事沧桑之感。
各种各样的雕刻彩绘,做工之精致、细密,令人叹为观止。宣德第在建筑布局上十分注意通风采光,每一幢四进、三进小院落之间都留有直巷,同一个小院落里的正屋都建在同一中轴线上,并且前后开门,个别正屋的后墙上部还建成镂空的雕花,有利于通风透气。建房所用木材也十分讲究,绝大部分是黑盐木(坤甸木)和菠萝蜜格,还有部分是花梨木,门、窗、柱、屏风、斗拱等原木雕刻的飞鸟、走兽、虫鱼、花草栩栩如生。庭院里的石砖与石雕均采用当地盛产的玄武岩,做工精细,柱础则是海南农村常见的塔状,间或还有一些鼓状柱础。屋脊雕龙、屋檐勾角、外墙绘彩、屏风雕花,细致之处不胜其繁,在海南民居建筑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宣德第的雕刻、彩绘十分注重寓意吉祥,屋脊、翘头雕龙,寓意“风调雨顺”;当铺前院照壁绘有一只大蝙蝠和四只小蝙蝠,寓意“五福临门”;正屋墙壁上部彩绘内容多为花草,寓意“花开富贵”;柱础多用塔状,并雕有云彩,寓意“青云直上”;柱体四个棱角雕竹,寓意“竹报平安”。
建于光绪十七年的三进“十七瓦路”正屋,是侯氏大院所有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这三进正屋建在同一中轴线上,屋脊雕龙、屋檐翘头,前后开门相通,分为前堂、中堂、后堂,前堂为待客之所,中堂用于拜祖,后堂是主人居处。前庭大门两侧上端和前庭照壁上绘有花草虫鸟,照壁前还建有一个小花池,花池外侧雕有简单的图案。前堂斗拱上雕有凤凰、喜鹊,屏风上以浮雕、阴雕、镂空等多种形式雕有各种花、果、牛、鸟图案,后墙上部则为木制的镂空“双喜”字样,给人一种通透的感觉。中堂的房屋前墙和庭院围墙上部都绘有各种图案,连石质门础上也雕有花草,堂中摆放的用于祭奠祖先的神床、神龛,更是密密麻麻地雕满了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简直繁密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做工之精致、细密,令人叹为观止。 有关专家认为,宣德第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作为一个院落在整体上保护得较为完好,雕刻、彩绘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具有典型的海南清代民居的特点。
由于历经百年风雨,宣德第外墙的彩绘和浮雕已颇显斑驳,但当年的华丽与繁盛依然清晰可见。经商发家创下庞大家业,百年大院见证兴衰和荣耀。据侯氏族谱记载,包道村侯氏家族来自广东新会,于明朝末年迁琼,分居于包道、美敖、土地三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侯氏先祖主要以经商发家致富,开当铺是其中一项主要收入,并藉此创立了宣德第侯氏的庞大家业。
包道村侯氏当铺历史,至今已有170多年。据侯氏后人说,约在1830年前后,侯氏入琼八世祖绍先公首创海南乡村第一家当铺———包道当铺,开始从事典当业并经商。当时,侯氏先人还兼营本地名特产红沙糖(俗称“糖角”)、黑豆、黄豆等生意,同时经营比较名贵的布料生意,为后人积累了大笔发展资金,并为后来兴建宣德第打下了经济基础。
由于经营有方,侯家当铺生意兴隆,先后在现在的甲子镇和旧州镇上开设了第二家和第三家分店,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民间融资渠道,在方圆百里影响很大。旧州镇由于邻近当时的交通主要通道南渡江,商业经济和农业生产在清末民初相当发达,农经物产十分丰富,是琼北地区主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这为侯氏当铺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
侯氏当铺经营最红火的时期应为清朝道光后期到光绪末年之间,时间长达50余年。当铺生意衰落于1904年,这一年由于九世祖道仁公病逝,侯氏子孙全部回家奔丧,甲子当铺无人看管,所有财产被盗窃一空,当铺生意遭受毁灭性打击,并加剧了侯氏家族的内部纷争,甲子当铺因此被迫最先关闭,包道当铺随后也因财产归属问题无法解决而歇业。旧州当铺由于是与张姓人家合伙经营,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一直经营到20世纪30年代才散伙。侯氏当铺自创立至散伙,前后历时近百年,相当程度上浓缩了旧州地区清末民初商业经济发展由盛而衰的历史情况。
宣德第见证了侯氏家族的兴盛和荣耀,也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历史命运。如今,侯氏后人正在多方努力,探寻宣德第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之路,以期把这一民间艺术精品更好地留给后世。
分享按钮>> 侯姓源流——闽台侯氏
>> 侯姓源流——北京大渠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