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 求——记南京农业大学侯喜林同志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1月15日 中华侯氏网


    春花秋实,当您陶醉于春暖花开的温馨氛围,当您享受着累累硕果的秋日甘甜时,您可曾想到,在这一切的背后,浸透着辛勤耕耘者的多少心血和汗水。

    “搞育种工作是很苦的,但为了保证大家能在最寒冷、最炎热的时候吃到蔬菜,我们必须去做,而且要做好。”这是一个在教学和科研领域里辛苦劳作了二十几年的耕耘者的心里话,而这些年来,他正是一直以人民的需要为己任、群众的幸福为追求,以自己的刻苦、任劳任怨为这一句话做着注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作为共产党人,他时刻想着人民群众,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

    他就是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侯喜林同志,河北省张北县人,198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并于同年到南京农学院园艺系任教。侯喜林同志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服从组织安排,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同行,勇于开拓,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荣誉让给别人,充分体现了他“尊敬前辈、提携晚辈、甘为人梯”的高尚品德;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一步一个脚印,用饱蘸汗水和智慧的浓墨,向祖国和人民递交了一份份出色的答卷。

    甘为人梯,言传身教堪师表

    “对侯老师的课既怕又喜欢”,听过他讲课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怕是因为他要求严格,喜欢是因为上他的课收获相当大。

    “应该掌握的内容就必须要学懂学会,不仅能动口还要能动手。”这是侯老师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他认为靠“填鸭式”的满堂灌,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偏爱“启发式”教学。用得最得心应手的是“双向提问”。每次上课的头10分钟提问上次课所学内容,在讲课中学生也随时可能被提问。蔬菜21班的陈同学对笔者侃侃而谈:“他提的问题难答。死记硬背行不通,得转个弯,多动脑筋。侯老师也有被学生问住的时候,比如谈到一些数据之类的具体问题,他会说记住了,回去查一查,从未听他说过‘……大概是’之类的话,他在教学中的一丝不苟的作风令同学们深感敬佩。”

    他讲课幽默诙谐,把枯燥无味的专业课讲得生动风趣。课堂上常常爆发出同学们会心的笑。他总有那么多实例来论证所讲述的观点,国际国内,甚至身边的生活琐事。同学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即使在闷热乏味的夏季,同学们仍然神采奕奕,课堂教学效果好。

    他循循善诱的教诲给学生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他启发学生在勤奋治学中要广开思路,钻研问题,打好理论基础,同时要重视实验技术与田间操作,贯彻“手脑并用、学做结合”的原则,讲求实效,还经常用:“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来激励学生。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侯老师,也不例外。他告诉笔者,“上好课的功夫在课外,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做工作上的有心人”。他注重搜集有关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灵活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及时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即使某些项目处在创意阶段他也讲述给同学们,让学生自己多动脑筋,勤思考。而这些知识都来自于他平时的多渠道积累。

    “教书必须先育人”侯老师如是说。“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要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结合社会现状给大家讲述一些做人的道理。“育人先正己”,侯老师首先在言行方面起到表帅作用,表里如一,上课从不无故迟到一秒钟。他叫得出他教的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并知道他们的特长和爱好。他的记忆力并无与众不同之处,不同的是那一份对学生特别的关心和爱护。“打个比方,学生就像试验材料一样,你不熟悉他们,能很好地用起来吗?”

    侯老师是良师,更是益友。除了平时经常跟学生交流工作和学习上的事情外,对学生生活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2000年,他的一个研究生在寒假回家途中胃穿孔突然发作紧急送医院,医院诊断需要马上动手术,否则将有生命危险。但跟学生家长没有联系上,侯老师得知后,请医院马上动手术,费用由他来解决。由于抢救及时,学生的生命才无大碍。在该同学返校后,侯老师考虑到其家庭比较困难,还专门给他发了营养补贴。就象侯老师的学生杨同学所说:“他(侯老师)上课对我们要求特别严,课后对我们很关心,怎么说呢?我们打心眼里服他”。

    正是这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使他先后荣获农业部“教书育人”先进教师、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园艺学院申报的“园艺学科校外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和“高素质园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分别于2001年、2004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努力探索,科研路上勇开拓

    “踏实做事,勇于创新”是他恪守的信条。侯喜林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其中在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过程中,利用非对称细胞融合技术,创建了不结球白菜胞质雄性不育新种质,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外空白。该成果在第26届国际园艺学大会上宣读,引起世人瞩目,该项研究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

    侯喜林教授与课题组成员经过努力探索,提出了不结球白菜多抗性联合鉴定方法,筛选出23份三抗抗源和114份双抗抗源材料;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不结球白菜主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特别是对品质遗传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选育出亲和指数稳定在1.0以下且经济性状优良的矮脚黄自交不亲和系,并用其配制杂交组合;利用杂种优势育种技术,选育出比对照增产12.8~25.2%,主要营养成分和叶片重与叶柄重比值高于对照,有机酸含量低于对照,抗病性达三抗的“矮抗4、5、6号”系列配套新品种。其育种方法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

    侯喜林教授主持的洋葱深加工及其产品的综合利用研究,获得了高质量的洋葱油,其中甲基硫化物含量为31%,丙基硫化物含量为67%,硫代亚磺酯的含量为0.41%;确定了抗哮喘的活性成分为二丙基硫代亚磺酸酯,丙基丙烯基硫代亚磺酸酯两种TS物质及2,3-二甲基-5,6二噻双环[2.1.1]已烷5氧化物。该研究获1项国家发明专利。

    他领导的课题组先后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不结球白菜多抗优质丰产“矮抗4、5、6号”新品种选育与育种技术研究)和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奖二等奖(不结球白菜“矮抗1、2、3号”系列新品种及制种技术成果转化)。选育的“矮抗5号”、“矮抗6号”和“暑绿”新品种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国家发明专利,已向南京市蔬菜种子公司、南京红太阳种业有限公司、昆山大绿种苗公司转让,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11.82万亩,创造了26.65亿元的经济效益。

    天道酬勤,他先后获得江苏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首届十大优秀专利发明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中国发明协会首届“发明创业奖”等荣誉称号;并于2005年11月当选为第十届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

    立足基层,服务三农见成效

    1998年12月侯喜林同志服从省委组织部和校党委的决定,赴连云港市东海县任科技副县长。当时处在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的东海县,非常需要蔬菜专业的技术人员。他带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当地的干群一道工作了两年零两个月,使东海县的蔬菜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外贸出口。

    东海的蔬菜产业发展了,栽培技术解决了,产量提高了,但摆在菜农们面前的困难是卖菜难。群众的困难就是他的工作,他一方面帮助群众与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联络,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企业,同时加强蔬菜深度加工的研究。现在,东海县桃林镇有机食品基地由于加保公司的加盟,三年中9个茬口的产品都被国外商家销售一空。无公害蔬菜也销往上海、北京、广州等地。

    南京农业大学与连云港市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深化合作关系,于2003年初启动了“百名教授兴百村”活动,他作为其中的一员,积极开展工作,不仅在东海桃林镇进一步扩大有机食品基地,而且在海州区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引进新优品种,进行技术培训。还为位于山左口乡的丰禾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开发利用荒山4000亩,乡党委司书记和公司于洋董事长说:“侯教授来了,我们的心里就踏实了。”侯喜林信心百倍地说:“我们要克服困难,规划利用好这片土地,使其变废为宝”。南京农业大学作为技术依托单位要与当地干群和投资者一道,让这块土地产生经济效益,要让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南京市浦口区桥林镇引进26个白皮洋葱品种进行试验,已筛选出4个品种进行推广,为美国凯益公司在浦口区投资兴建脱水蔬菜加工厂奠定了基础。浦口区委、区政府对这一项目给予高度评价。

    侯教授先后参与“科技大篷车”和“百名教授兴百村”活动近百次,足迹遍布3省(江苏、安徽、湖北)32个市(县),授课43场次,培训人员8600人次,无偿提供3大类12种蔬菜种子610公斤,价值4.8万元。把新技术和优良种苗送到千家万户,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先后荣获江苏省优秀科技副县长、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科普工作者、江苏省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侯喜林同志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农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教师。他从事高等教育二十多载,桃李满天下;他献身科研二十多个春秋,硕果累累。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崇高的师德师风;待人处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功过不论权势,受到同行和晚辈的尊敬和爱戴。

          (南京农业大学稿)


分享按钮>> “老侯绝艺”第67代传人侯泉声
>> 中科院研究生院资环院副院长侯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