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26__09.02.07]——01——阎尧熙[1674-1742],山西夏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其祖与父都是粗通文字的普通农民。尧熙自幼聪颖,少年有志,发愤苦读。22岁中举人,32岁中进士。康熙五十二年[1712年],选授直隶藁城知县,后调任南宫知县。雍正元年[1722年]擢任晋州知州。在任勤于政务,多有惠举。体恤民生,口碑甚好。雍正御弟十三王爷允祥西征路过晋州,闻其名,大为感动,赞他是“天下第一好官”,向朝廷奏他“循良第一”。雍正四年[1725年]直隶总督李绂保举引见雍正,补授山东青州知府。雍正亲自考察后,赞他“人着实结实明白”,“光景有本良的的人,好。”认为他的才能属“上中”,可以胜任。此时恰逢嘉兴府治告急,阎尧熙未及到山东青州,改任浙江嘉兴知府。
——02——阎尧熙受命后,迅即抛妻别子,孤身南下。骑马乘舟,日夜兼程。来到嘉兴地界后,他不顾旅途劳顿,“易服察民情”,遍历辖区城乡。目睹黎民的疾苦,吏治的腐败,他痛心疾首,扼腕长叹。前后历时数月,他摸准了自己所面临的“患者”——嘉兴的脉搏,找准了困扰秀水的顽疾,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官民倍累,苦不堪言”的根源在“赋超重粮积欠”;赋重粮欠的根源在“吏胥作梗”;吏胥能逞其奸而中饱似囊的根源在“户名不清,图分隔别,田赋混淆。”由此思路,他列出了“四环一链条”的施政图谱:官民苦——赋税重——吏胥弊——户名不清,图分隔别,田赋混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深知,嘉兴的多年积弊,盘根错节,错综复杂。要啃掉眼前这块硬骨头,治愈祸害嘉兴的顽疾,绝非易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决心一往无前,背水一战。
——03——在嘉善县,他访得一名淫僧,横行无忌,霸居一方,祸害乡里,作恶多端,其罪行令人发指,罄竹难书。阎尧熙决心拿此歹徒开刀,以期震醒几近麻木的民心。他派得力人员迅即将案犯擒获,并大张旗鼓晓谕百官黎民,届时到署衙旁听公审。开庭之日,他严格依照大清律令,传唤有关证人携证物到廷,厉陈案犯罪状。淫僧不知新知府大人何以对自己的种种恶行了如指掌,不得不画押认罪。阎尧熙当庭宣判该犯死刑。皂吏一声威喝,恶僧立时血肉模糊,毙命于杖下,大堂内外响起一片海啸般的欢呼声。阎尧熙乘群情激愤之际,高声宣布:凡是作奸犯科者,速来本府或各县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倘存侥幸心理,今日恶僧便是尔等明日之下场。另凡有冤情者,悉来投诉,本府定为良懦作主,还尔等一个公道。召令一下,府堂内外立刻沸腾起来。投案的,递诉状的,摩肩接踵,排成了长龙。这新知府升堂的第一天,就接受诉状300余份。阎尧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化解了许多当事人的多年恩怨,双方当面互致歉意,握手言和,当堂撤诉200余件。阎尧熙为双方能“化干戈为玉帛”而击节鼓掌。对剩余的案件逐件条分缕析,分清是非,务使“各得其情”。另,多起命案都牵扯到一名姓张的恶棍。阎尧熙听完所有冤民的哭诉后,高声宣布,绝不能再让这样的害群之马消遥法外。着人立即讲案犯张某捉拿到廷。经过必要的法律程序审判后,将罪犯立毙杖下。阎尧熙这上任的第一天,从早到晚,粒米未进。当他看到久违的笑容爬上众人的脸颊,连走路的样子也倍感精神时,一丝欣慰悄然从心头升了起来。积案即除,自此以后,整个嘉兴地方的新案发案率也日渐减少。“秉礼勤劳”的嘉兴民风日渐浓郁。
——06——古人任为,府衙是神胜之地。说到府衙的建筑:厅,就是“听”的意思,听民事也;廱,就是“雍”的意思,雍和教化也。所以,古人颇为重视府衙的建设。嘉兴府的二堂川堂,是康熙三十五年由当时的嘉禾道黄家遴捐奉重建的。他在《重建二堂川堂记》中说:“(二堂川堂落成后,)案牍之余,焚香燕坐,检点平居,要期上不负君,下不负民,中无负所学。朝乾夕惕,不敢稍自暇豫……若徒为观瞻之美,具耳目之饰,大非予建堂意矣。”雍正六年,知府阎尧熙复修之。雍正七年,为弘扬“尊儒重教”,阎尧熙奉文遵旨,在嘉善县学宫之南的太平坊重建“亚圣庙”。运河,历史上曾是极其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嘉兴地处交通枢杻要地,南通八闽,北通三吴,沿海又是边防要地,自古就建有水关。清初,因战火兵爕,西水驿毁于一旦。康熙三十五年曾重修。为了振兴嘉兴水路交通,雍正五年,嘉兴府知府阎尧熙,奉巡抚李卫命,在衢州知府靳树德的协同下,併力修葺重建了门楼四座。且每座又增加一层,并各题其额:东曰“楼观沧海”,南曰“澄海凝秀”,西曰“浙西锁钥”,北曰“咫尺云天”。又于澄海门之东春波门之西创建魁星阁一座。这样,嘉兴的水路交通,又逐渐呈现出复苏气象。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