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氏家谱源流】乾隆年间谱禁对《盖氏族谱》的历史影响

    中华盖氏网 2018年2月8日 盖裕善


 

   

乾隆年间谱禁对《盖氏族谱》的历史影响

 

盖裕善

 

这是前些时间写的拙作“乾隆四十六年莱阳《盖氏族谱》之谜”,现在拿出部分内容进行比对一下。
    作为莱阳盖氏的许多族人都知道古旧版本的莱阳《盖氏族谱》编修大致有如下历程:
    一、十二世盛贤公纂写的北五支族谱草册(大致推算在明朝的后期形成)。
    二、十四世範公首议合集一谱,十五世兆生公、十六世濂公纂修《盖氏族谱》(雍正版)(1723~1735年)。
    三、“十七世叔祖日增倡议建祠,命其子琢章按旧谱续而修之。”十八世琢章公、二十一世绍曾公镌修《盖氏族谱》(同治版)(1870年)。
    四、十九世献廷公、二十一世桂馨公续修《盖氏族谱》(光绪版)(1900年)。
    五、二十世义林公、二十二世树桂公、乃斌公、二十三世芳第公再续《盖氏族谱》(民国版)(1929年)。

    此前我们一些人也都怀疑过,为什么雍正版与同治版中间间隔近150年,难道中间就没有重修过族谱吗?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族谱的信息就没有断代、丢失吗?

    但是,在前几天查阅盖氏族谱(民国版)时偶然发现了一个是否被历史所遗漏、不被盖氏族人所知晓的《盖氏族谱》(乾隆版)呢?

    根据民国版族谱记载,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八世仁荣公也重修过族谱。

    仁荣:盖範胞弟盖辕之玄孙,配王氏,乃是芦兒港王士茂的姑奶(即爷爷的姊妹)。
     从同治版以后的族谱谱叙及莱阳盖氏的民间传说中都未见其踪迹,我想我还是相信族谱上的记载。
    从情理上讲,这个族谱肯定是重修完成了,要不然不可能会留下记载,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呢?
    目前我们仅凭想向猜测十八世仁荣公的族谱重修完成了,但是仅有一套或者几套手抄本,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木版镌刻,或者以后发生的的天灾人祸,这套族谱就消失不见了,没有流传下来,或许还有其他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查找,我们终于在史料中发现了谜底:
    这篇资料来源于綦彦臣所著《中国古代言论史》第十二章 清代:文字狱的巅峰:
    “湖北汉阳知府胡学成、广东连平知州胡功成先后罢官回福建故里。兄弟俩于乾隆十九年(应为九年)刊修家谱,内有"太祖"、"昭穆"、"武宫"、"炀宫"、"世室"、"升遐"、"笼罩天下"、"亲贤乐利"等"僭妄"字句。二人卒后,奸人胡作梅因图产不遂,便控告胡氏家谱有上述"悖谬之词"。福建巡抚定长上奏朝廷,认为胡作梅"挟嫌诬蔑",拟发附近充军;胡氏兄弟身为职官,非乡愚可比,竟将"僭妄"字句写进谱内,请旨革去职责,追夺诰命。得旨交刑部议奏。”
    这段资料表明, 福建胡氏三修族谱是因为其内容有 “僭妄”字句和“悖谬之词”而被禁止发行的。
    在清朝的乾隆年间,曾发生过一次因民间修谱内容不合规范而导致政府出面干预的事件。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江西巡抚辅德上任后,发现江西境内大量出现合族建祠现象。本来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同姓家族,合资修建祠堂,借以收敛钱财导致祠产纠纷不断增多。同时,受当时风气影响.各家族在纂修家谱时大都远攀古代君主作为自己的祖先,行文中也经常出现一些僭越之词。于是他给乾隆皇帝上书.希望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况。根据他的奏章,乾隆皇帝下令各省督、抚和地方官员留心稽查,也就是说对所属地区家谱内容进行一次全面的审查,并明令禁止不准在省城、府城内合族建洞。辅德深受鼓励,在江西境内全力执行,逐族审查,调验谱书,果然发现问题很严重:江西各族谱中,始祖推到唐、宋,已属近代,而以两汉之前,三皇五帝为始祖者,比比皆是,甚至已远涉到盘古帝皇,据统计,江西境内家谱中载有荒诞不经始祖的共有1016种,足见这种现象的普遍。辅德在清查的基础上,下令所有这些族谱一律删除,并毁其版,而以始迁本地或世系分明者为始祖。家谱修成后,必须经官府审查无误,盖印后方可分发。族谱审查期间,许多家族顾不得家谱不外传的古训,恭恭敬敬地将族谱交送地方官府审查,以求过关。
    这次族谱审查还仅仅是开始,如有违规现象仅仅是删改内容,审查通过后还可以付印刊行,问题严重的也只是将族谱原版毁掉,没有涉及到人身安全。到了乾隆中期愈演愈烈的文字狱对族谱编修则是施加了更大的压力。清政府出台了有关家谱编修的具体规定更加严厉,违者就要冒掉脑袋的危险了。
   这些规定是:
    1.祖先名字如果犯了庙号、御名、亲王名直至孔子名讳的,一律改用同音字以避之。
    2.不准妄自攀援祖宗,只能以五世祖为始祖,或以带领全家或全族迁至当地的祖先为始祖。
    3.禁止在族谱中出现“世表”“传赞”名目。
    4.如果行文中遇到本朝年号必须另起一行,后改为必须空一格。
    5.取消“艺文录”,这部分内容不好审查,也最容易出问题。
    6.不准刊载祖宗的画像。
    7.禁用一些帝王和朝廷专用词汇,如“开基”、“创业”、“中兴”......。
    实际上,对家谱内容的规范化也是全国性的文字“厘正”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各地方官员为保自己的官帽,都是积极投身其中,另有心术不正的人正好借此机会来报复他人。十六世学成公和功成公就是因族内奸人为图族产不成,被打了小报告。经审查下来这部族谱确实有问题,那也怪不了别人了。但当时两公已不在世,对他们的惩罚处分也是象征性的了。具体结果现在还不清楚,但那个告状的奸人也没有得什么好处,定了个"挟嫌诬蔑"的罪名,拟发附近充军。我想当时对这一事件的处理也带有典型性的含义,否则也不会被后人作为清朝文字狱的典型事例载入史书了。
    学成公是福建胡氏第十六世祖,前任江南苏州府嘉定县知县,升湖北黄州府同知,调武昌府同知,升安陆府知府,又调汉阳府知府,护理湖北粮储道按察使司。功成公诰封奉直大夫,前任浙江宁波府定海县知县,后升广东惠州府连平州知州。他们退休回乡后“即以敬宗收族为务”,开展续谱工作。三修族谱本较之以前诸本,更具立法严谨和规模宏大之特点,“即以先考本作主,参合介石龙山实斋诸公所为谱,更仿诸欧苏氏之法,博采旁证以足其所未备。”学成公乾隆三年(1738年)戊午秋抱疾而归还乡,修谱六年至乾隆九年(1744年)谱成,请序于乾隆七年李圻广,乾隆九年周梦锦,伊牧,张宗纯等人。这些序言均收于三修谱内。由于当时的政治气氛导致发生了上述不愉快的告状事件,乾隆九年基本修成的族谱到乾隆四十年才在学成公的夫人张太恭人主持下,采用合族作序方式重新刊印发行。遗憾的是,现在福建已经无处可觅这部三修谱的原本,我们只能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四修谱上看到当年学成公为三修稿亲写的序,这篇序言想必已经通过了后来的文字审查,是否有所删节就不得而知了。
    清朝嘉庆、道光之后,政权统治力下降,统治者对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也逐渐放松,再加上全国新修家谱数量激增,无论是哪方面,都已没有精力也不可能再一部一部地审查所有家谱了,清代的谱禁也就逐步取消了。

    我个人认为仁荣公所编写的盖氏族谱在那个时期肯定是没有通过审查,所以也就没有流传于世。
    我们可以联想到,盖氏族谱如盛贤公的北五支草册、盖氏族谱(雍正版)没能流传于世,莫不与此有关。
    我甚至还联想到盖氏族谱(同治版)是否也进行了内容修改方才通过审查的。
    关于盖氏始祖的记载是否也进行了修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是持怀疑的态度。

    现在已经有了史料作为佐证,为了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我们盖氏后人要公正的评价仁荣公的历史作为,也应该给与他在族谱续修中的正确位置。
    莱阳盖氏族谱编修历程重新修改如下:
    一、十二世盛贤公纂写的北五支族谱草册(大致推算在明朝的后期形成)。
    二、十四世範公首议合集一谱,十五世兆生公、十六世濂公纂修《盖氏族谱》(雍正版)(1723~1735年)。
    三、十八世仁荣公续修《盖氏族谱》(乾隆版)(1781年)。
    四、“十七世叔祖日增倡议建祠,命其子琢章按旧谱续而修之。”十八世琢章公、二十一世绍曾公镌修《盖氏族谱》(同治版)(1870年)。
    五、十九世献廷公、二十一世桂馨公续修《盖氏族谱》(光绪版)(1900年)。
    六、二十世义林公、二十二世树桂公、乃斌公、二十三世芳第公再续《盖氏族谱》(民国版)(1929年)。
    七、二十四世如刚整理《莱阳盖氏族谱》(2013年)。

    以上仅是一家之言,不妥之处请与指正。
    欢迎各位专家、族人一起探讨交流。

  2018年2月8日


参考文献:
《谈谈清朝乾隆年间的谱禁问题》
作者:南山 2006-10-16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