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哈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哈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中华民族形成的范例-哈氏宗族简介(2008.10.27) 已阅:3024 / 回复:5(楼主)


                 中华民族形成的范例-哈氏宗族简介
                      (2008.10.27)
  沧桑岁月使众多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
  明代的西域,瓦剌将领哈喇卜丁入仕中原,形成哈氏宗族。
  该范例,解释了多民族形成中华民族的过程。
  考证哈喇卜丁入仕中原的历史,解析了哈氏宗族五百多年的迷茫!它再一次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团结是历史形成的!
  公元1452年,农历2月20日,也先部下平章哈剌,即鞑官哈喇卜丁和弟弟哈喇卜达(哈三、哈喇卜撒),由瓦剌入仕中原,隶南京锦衣卫、带俸。
  明实录有载:景泰、天顺、成化年间,哈喇卜丁累升为都指挥使(从二品),哈喇卜达为指挥使(正三品),隶南京锦衣卫,带俸。
  公元1469年,农历3月6日,哈喇卜丁老疾,子哈兴袭职,为指挥使,(正三品)带俸,按明代的卫所制度,指挥使是当时卫所的最高武官。
  哈兴出任河间卫指挥使后,将家由南京搬迁到河间,形成河间哈氏宗族。
  公元1470年农历6月6日,哈喇卜达卒,子哈忠袭职,隶南京锦衣卫带俸为鞑官指挥使(正三品)。

作者:hbcdata (2008/10/27 18:29:24)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民族形成的范例-哈氏宗族简介(2008.10.27) 第 1 楼


    明嘉靖年间,倭寇掠扰南京及周边地区,持续多年,烧杀之惨烈,抗倭斗争之艰辛,《明世宗实录》的记载历历在目,人民饱受倭患之苦,纷纷自发的组织起来,参加抗击倭寇的斗争。
  谭纶(1520-1577),抗倭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倭寇逼近南京城下,官员惊慌失措,将士“怯懦不前”。
  谭纶曾请命在南京募壮士五百,击退倭贼。
  应征的南京哈氏族群,开赴东南沿海。
  谭纶、俞大猷、戚继光等,带领各路军民,历经10年,取得了抗倭胜利。
  由此南京的部分哈氏族群,根据当时的政策,留居到福建泉州的崇武地区。
  那里的哈氏族群,还有二百多人,现在已经是汉族了。
  那里还保存着“明哈公祖墓”及两座墓碑,经考证,应该是哈喇卜达,第四代以后子孙的墓地。
  在此历史背景下,部分南京哈氏族群,由福建或南京出发,到河间府投亲,并定居在献县,清初又分出一支到肃宁。
  他们很可能是从福建移居河间的,因为福建泉州的崇武地区的哈氏族群,现在还记得:清代哈攀龙任福建莆田副将期间,曾多次到泉州崇武祭祖。
  清光绪十八年(1892),甘肃的哈锐,会试为进士,朝考人翰林。
  哈锐(1862—1932),字蜕庵,回族,其先祖于康熙初年由福建迁居天水。
  在考证中,至今尚未发现,福建有另支哈姓族群,哈锐也只能由此迁居。

作者:hbcdata (2008/10/27 18:31:20)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民族形成的范例-哈氏宗族简介(2008.10.27) 第 2 楼


    明代,哈氏宗族,生活在河间、南京、献县、福建等地。
  有的族群分支,有意识改变自己先辈移居直隶献县的时间和经过。
  将朱隸发动(夺取他侄子皇权)的靖难之役后,由南京水西门,迁居到直隶(今河北沧州运河两岸地区)的回回八大姓氏将领、混为一谈。
  将哈姓族群迁居的原因,与永乐皇帝朱隸多次出征漠北(蒙古),俗称“扫北”,混为一谈,他们是哈喇卜达的子孙,由南京或福建迁入。
  他们迁居到献县的时间是:明代嘉靖35年前后。
  清代,以哈元生(1681-1738)为代表的哈氏宗族将领,在“改土归流”中崛起。哈氏族群经历了明代后期的低潮,又重新融入社会和国家的舞台,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这块土地,为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为西南地区的长治久安,贡献了族群自己的力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哈氏宗族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以哈元生、哈攀龙、哈国兴为代表的哈氏宗族近百位各级武官,被派遣到全国各地任职,绝大部分离开河间后,滞留或移居外地。
  云南昭通地区的回族“合”姓,原姓哈,是清初哈元生将军的后裔。
  由安徽移居上海的哈世灵先生自述:父亲告诉我们是河间人,哈元廷的后代,哈元廷的哥哥叫哈元交,清朝乾隆年间来安徽太和。先祖定下:
  “世、鸿、尊、尚、国、必、成、九、继、元、仁、贤、崇、正、大、敬、孝、定、光、先”,二十字为行辈论次。
  清末至民国期间,河间地区自然灾害、战争等天灾人祸频发,贫困潦倒的族胞,背井离乡到外地谋生,致使族群移居。
  移居到外地的人数,多于原籍,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沈阳、本溪、丹东、长春、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西北等地。
  哈喇卜丁的墓地在河间西郊,墓碑1994年重建。
  哈喇卜达在南京锦衣卫任职,卒后葬在河间果子洼,墓地已无。

作者:hbcdata (2008/10/27 18:32:15)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民族形成的范例-哈氏宗族简介(2008.10.27) 第 3 楼


    哈喇卜丁有六个儿子:哈兴、哈钦、哈聪、哈明、哈鑑、哈钺,称为六门。
  河间有份老家谱,(1452-1760-1790),记载着自哈喇卜丁起,13--15代左右族群谱系,即明景泰年间到清乾隆、嘉庆年间。
  经明清史考证,发现抄录的老家谱中,存在着错误和杜撰问题。例如:
  一、错误有:三门七世,哈义勇,武庠生、路安府参将,癸未进士。
    查证后:三门八世,哈义勇,(1676-1760以后),武庠生、路安府参将。
    康熙51年(1712年),壬辰科武进士第三名探花。
    (壬辰科:状元:李显光、榜眼:杨炳、探花:哈义勇) 
  二、杜撰有:一门三世,哈廷良,状元及第泰字协副将。
    查证后:哈廷良是哈喇卜丁的后人,一门四世,生活在明朝后期。
    武状元哈廷梁(1719-1789),哈喇卜达的后人,河北省献县人。
    乾隆17年(1752年)壬申恩科武举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武状元。
    乾隆27年(1762年)任四川普安营参将。
    乾隆30年(1765年)任四川泰宁营化林协副将。
    (壬申恩科:状元:哈廷梁、榜眼:林建鼎、探花:马王泉)
  三、遗漏有:哈国龙,三门九世,连镇汛千总,后推守备。
    查证后:哈国龙,三门十世。
    乾隆四年(1739年)已未科武进士榜眼,授二等侍卫,全州参将。
    (已未科:状元:朱秋魁、榜眼:哈国龙、探花:罗英笏)
                             (摘自:中国历代武状元)
  哈喇卜达的子孙主要生活在南京、肃宁、献县、福建等地。
  武状元哈攀龙和它儿子哈国兴是哈喇卜达的子孙!
  哈廷梁是武状元哈攀龙的族弟。
  乾隆十七年哈攀龙的奏折中说:“...一甲第一名哈廷梁,亦系臣之族弟”。
       (摘自:台湾故宫博物院编,《乾隆朝奏折》第4辑474页。)

作者:hbcdata (2008/10/27 18:33:13)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民族形成的范例-哈氏宗族简介(2008.10.27) 第 4 楼


    例如:北京“风筝哈”是武状元哈廷梁的子孙。
  “风筝哈”是回族,祖籍河北河间县,其祖辈是考武状元时进的北京,后来中过武状元的哈氏家道中落...”。
  (摘自:人民日报2006.3.8、北京晚报、CCTV10《百变风筝哈》2008.3。)
  河间哈氏内“风筝哈、正兴斋哈、馆驿哈、戒酒居哈...等”,据了解都是根据祖上的职业特点而得名。
  哈喇卜丁和哈喇卜达是亲兄弟,20几代后人,各分支族群,现在没有什么联系,调查哈氏宗族历史和家谱时,互有排他。
  族群后人在全国各地成功者甚多,各行各业都有出类拔萃者,政府、军队里也有哈氏的高级干部,学术界也有中科院院士!
  海外也有哈氏族群,台湾、美国,生活者民国将领哈汉章将军的后人。
  哈汉章将军,清王朝认定的哈元生将军的后人,官派第二期留日士官生,民国北京政府的中将,将军府将军,历史上哈氏族群唯一的新军将领,1926年脱离军政界回家寓居,建国后曾在北海公园文史馆工作,1953年病逝,卒于北京。
  新疆伊宁县的哈月林先生,撰文叙述了清同治年间被迫迁徙到新疆的经过。
  祖籍哈氏的人们,仍从事农业生产和作小买卖为生,整体的文化素质较低,经济基础差,观念较封闭,影响了族群的发展。
  历史学家白寿彝、马寿千、李松茂编著的“中国回回民族史”,第332页,将哈国兴(哈攀龙之子),哈攀凤(传说是哈攀龙之弟),误写成武进士。
  哈国兴(1732-1773)是将门之子,继承大业,但不是科举出身。
  因哈攀龙的影响,家乡盛传哈攀凤也是武状元,但史上无据,所有清史记载的武举恩科会考,均不见哈攀凤的名字。
  “中国回回民族史”第332页,哈攀凤参加武举的年代,与武状元哈廷梁相同,有可能传说的哈攀凤与哈廷梁是同一个人。
  献县、肃宁,瀛州镇(河间县),历史上均属于河间府管辖,所以哈氏宗族统称为河间人。

作者:hbcdata (2008/10/27 18:34:02)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民族形成的范例-哈氏宗族简介(2008.10.27) 第 5 楼


    河间哈氏的家谱于光绪年间修订,后保管不善,遗失!
  河间哈氏有三位族胞无偿自发地,对哈氏家谱进行了抢救性的搜集和登录。
  他们续写家谱,上溯到清同治、光绪年间,6-8代人。
  移居外地的哈氏族群,大多数没有办法续写。
  总体来说,哈喇卜丁族群的家谱,因缺少3-4代,即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无法整体衔接起来,查不清现在的河间哈氏各家出于哪支哪门。
  有的哈氏族胞整支移居它地,失去联系或改宗。
  有一支早年移居烟台蓬莱的哈姓,已经改为汉族,后人们还知道以前的宗教信仰,源于河间哈氏宗族。
  他们的宗谱: 万、年、基、本、恒、大、道、实、学、清。
  哈喇卜达的后裔,肃宁的哈姓家谱从哈攀龙记起:
  攀、国、文、纪、广、立、福、吉、明、登、金、殿、胞、战、英、旗。
  其中“攀”指:哈攀龙,“国”:指哈攀龙之子:哈国兴等,“文”指哈国兴之子:哈文虎、哈文彪等。
  历史上记载:哈攀龙的曾祖父:哈先闻,祖父:哈云、父亲:哈世荣。
  哈喇卜达的后裔,献县的哈姓家谱从哈庭梁的父亲记起:
  天、庭、国、富、兆、启、福、元、增、光、恩、普、荣、耀、万、年。
  考证哈氏宗族的代数:
  哈攀龙(1710-1760),之后已经15代。
  哈庭梁(1719—1789),之后已经14代。
  哈喇卜丁后裔第八代,哈元生(1681-1738)。
  哈攀龙与哈庭梁为族弟,与哈元生是同代或下一代人。
  他们之后应该在15代左右。
  河间哈氏本地族胞,应该在23代左右!
  移居外地的哈氏族胞,应该在20-22代左右!
  
  哈氏六世祖哈腾芳(郡庠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撰写的间“哈氏宗族内迁经过”一文,有些内容与明史资料记载的史实不符,其原因待考。
  
   阅读详细的哈氏宗族历史资料,请查看及时更新的百度博客,网址如下:
    http://hi.baidu.com/%B9%FE%CA%CF%BA%F3%C8%CB%F0%A9%D4%C2%D7%A8%C0%B8

  我的信箱:hbcdata@xinhuanet.com   请反馈意见!
  回信时,为避免病计算机毒侵入,请用中文在主题栏中写明内容,否则将删除。

                        哈氏后人 皓月 2008年于北京


作者:hbcdata (2008/10/27 18:34:4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5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哈氏论坛  执行时间:158.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哈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