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妫汭五姓及田姓的分支叙述: [孙姓历史悠久,来源较多,但主脉为战国军事家孙武、孙膑,三国东吴孙权,近代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系,源于妫陈田氏,是陈田的一个主要分支。]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家乘族谱一般在其序言部分,就会开始交待其家世渊源,而后面的世系图表是详尽地将本家族的上古、中古,乃至近代世系一一排列出。其可信度如何呢?自然需要进行一些考辩,以孙氏家谱而言。其可信度如何呢?自然需要进行一些考辩,以孙氏家谱而言,一般唐宋以后的世系较为详尽,也渐趋可靠。 汉末至南北朝战乱时期,特别是西晋的八王之乱-五胡十六国时期,汉族发源地中原战乱频繁,谱传曾大量遗失,不过政府时也颇为重视。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承用私家谱牒,乐安孙氏家族的完整世系不太可靠,尤其是汉代之前的世系,可以说基本上是伪造的。 唐宋以后是中国谱牒学的大发展时期,平民百姓也广泛编织家乘族谱。然而由于在历朝动乱中,前谱多已亡失,子孙大都不能可靠地言其先祖世系与事迹,而使后人在重编家乘族谱之时,大多附会攀附尽可能找同姓的历史名人去“认祖归宗”。前面源流编已述,唐代已经开始,“姓之弊,至于尚诈”的情况。柳开《河东集?试大理评事柳君墓志铭》在谈到北宋的家谱时说:“唐季盗复两京,衣冠谱牒尽灭,迄今不复旧物,以冒姓古名家已称后者混淆无别。”《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孙姓世表中的大量谬误,也清楚说明了这一点。 魏晋隋唐时期,孙氏族谱已经不少。至唐末五代,又是战乱频繁,北方大族奔逃四方,谱牒又一次遭受劫难,大都化为灰烬,由此造成世系的中断。 明清时期编撰谱牒最盛,其弊则如章学诚《文史通义?永清县志士族表序例》所谓:“今大江以南,人文称盛,习尚或近浮华,私门谱牒,往往附会名贤,侈陈德业,其失则诬。大河以北,风俗简朴,其人率多椎鲁无文,谱牒之学,阙焉不备,往往子孙不志高曾名字,间有所录,荒略难稽,其失则陋。”概括得相当精辟。尤其是当时的谱师多为世俗职业,目的在于编谱敛财,不择手段,每每将本姓历代名我篡成该家世系,从而真伪混淆。清代谱师以江南为盛,故时人有“江南修谱而谱亡”之叹。 “言李悉出陇西,言刘悉出彭城。”查今天所存之孙氏家谱,同样也存在“言孙悉出乐安、富春”之趋势。孙氏家谱在溯祖归宗叙说家世渊源方面,绝大多数都认“山东乐安孙氏”为源头,以军事家孙武、吴大帝孙权为其先祖,许多谱系还一直上溯至“大舜”。其上古世系,从“大舜之裔”的虞遂父到其十世孙、为周陶正之官的虞阏父,和其子、建立陈国的胡公满,再到其十余世孙、逃奔齐国的陈完。这一世系之排列大多是据《史记?陈杞世家》诸史籍。其乐安世系,从陈完的五世孙陈书赐姓孙,食采乐安,再经孙武、孙明、孙膑,,乃至孙钟、孙坚、孙权家族,直至南北朝、隋唐时诸孙氏家族,都基本抄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有关世系。前已论述,该世系谬误很多而不可靠,致使家谱的这部门内容让人无法信从。就是其中真有孙武之后人,也由于历史悠久无证考稽,已经造成真伪难辨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