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许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许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福建   辽宁   安徽   江西   四川   湖北   广东   上海   山西   江苏   联络区   山东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许氏渊源 已阅:5506 / 回复:4(楼主)

许氏渊源
   一、许氏的起源
     姓氏,姓和氏的合称。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妇女称姓,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姒等,以母系为中心。男子称氏,一族分为若干支,每支就称氏,是上古贵族宗教系统标志的称号,用来明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
     许氏,平凡而伟大的家族,曾经拥有足以改变历史轨迹的力量。在宋人编纂的<百家姓>里,许姓排名20位,而以现在人口多少排序,许姓在大陆排名第35位,在台湾排名第11位。历代许姓人才辈出,仅在二十四史中,就有145人被单位立传;在<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中也有先秦至明朝时期294位许姓人的传记,在较有权威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也有331位许姓人被列为专门的辞条介绍。历史时期虽然没有出现许姓王朝,但许姓名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许氏,炎帝之后裔。炎神,母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长于姜水,因以姜姓,有圣德,以火德五,故称炎帝。之后子孙繁衍,由姜姓发展出齐、许、吕、申等氏。尧舜时尧之师曰许由,字武仲,既有治国的才能,又是道德高尚的人,尧欲禅让君位于许由,乃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许由殁葬于箕山,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炎帝裔孙伯夷佐禹治水,为四岳之官,主持祭祀,谓之太岳。周武五灭商后,访三皇五帝的后代封之以奉祀。炎帝裔孙伯夷之后文叔,被封于许(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国,凡历七百余年。春秋战国时,各国诸候互相吞并,许为楚灭,子孙分散。国人不忘祖,以许为氏。
     东汉许慎曰:曾曾小子,祖自炎神。缙云相黄,共承高辛。太岳佐夏,吕叔作藩,俾候于许,世祚遗灵。叙述了其祖先来源。
     炎帝至文叔世次。一世始祖神农(炎帝)二世临魁(次柱)三世帝承,四世帝明,五世帝宜,六世帝来,七世帝厘,八世节,九世戏,十世器,十一世祝融,十二世器,十三世勾龙,十四世许子(垂),十五世伯实,十六世伯常,十七世仲公佑,十八世叔贞,十九世许由,廿世犍,二十一世辉,二十二世远,二十三世明,二十四世敏,二十五世广,二十六世平,二十七世兴,二十八世启叔,二十九世威克,二十世文叔。

作者:xzb08 (2007/4/19 12:15:57)   回复此贴
  回复:许氏渊源 第 1 楼

二、许姓的播迁
     许氏从姜姓分支以后,沿颍水向东发展,先达箕山(今河南登封),后到达许(今河南许昌东)并在这里定居下来,是古许姓长期的聚居地。有一部继续南迁到英(今湖北英山县许子坪)六等地。
     许国建立后,东周初年时国力达到了鼎盛,拥有了以今许昌为中心的百里之地。至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迁都,先后迁到叶(今河南叶县),城父(今安徽毫州市)、荆山(今湖北宜昌、当阳一带),白羽(今河南西峡县)客城(今河南鲁山县)
     许国灭之后,除部分迁居湖北荆山和湖南芷江,多数遗民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北上最初是冀州的高阳(今河北高阳县),或沿古汝河两岸,就近迁往汝南一带,少数去了昌邑(今山东金乡县)。汝南是汉代名郡,成为当时许氏的主要聚居点。
     三国至晋,许敬祖孙三代为汉三公,许劭、许扬在汝南任职外,许靖、许光、许混等十余人,先后在魏、蜀、吴和晋出仕,许姓已遍布河南、河北、安徽、陕西、江苏、浙江、山东、山西等地。东汉来,许氏避乱,大量南迁。许曼、许副、许逊皆流寓江南。西晋末,永嘉之乱,中原许错也逃往江南,至此南方到处皆有许氏。
     唐时,汝南许陶,许天正父子随陈政去闽平乱留在当地,建立漳州。许天正袭父职宣威将军并任泉潮团练副使终身戌边,镇守南诏。其后人蕃衍到闽的夏、漳、泉、福州、漳平、浦城及台湾、广东、湖南、四川和海外。到了宋末之初,许氏又有一支徙居广东。迁至湖南、广西、广东、福建的许氏,有的融入侗、壮、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人许冲怀,许申渡海至台湾是许氏入台之始。此后许氏又多次向台湾迁徙,进而不断向海外移民,流向主要是东南亚和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当今,许姓分布很广,目前以江苏、山东、云南、广东、河南、安徽、浙江等省较多,这7省的许姓约占全国汉族许姓人口的55。
     总之,许氏自在中原地区诞生以后,经过相当长的历史发展,又从中原向河北、山东、安徽及江南各地,进而从江、浙、闽、粤出海走向世界。

作者:xzb08 (2007/4/19 12:16:15)   回复此贴
  回复:许氏渊源 第 2 楼

三、许姓郡望
     (一)汝南郡。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东汉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北)。此支许氏由许直接迁徙而来。到东汉时,可以说是名人辈出。人才济济。许据曾任大司农,是汝南许氏家族中最显赫的人物,汝南许氏望族,就是从许据这一支发展起来的。两汉至晋,在各地皆有要职。
     东汉第一位汝南平舆许氏名人,就是著名水利专家许扬,字伟君。另一位是许峻,字季山,善占卜之术,其孙许曼,也成为一代易学大师。东汉中晚期许甫及子孙六代高官百年。许甫,官至公府椽。其子许敬,从县吏,外迁江夏太守,光禄勋,后升司徒。许敬之子许训,字季师,官任太慰,为三公之首。许训之子许相,字公弼,任司空,后又转任司徒,迁少府,再迁河南尹。从许敬至许相,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三公,再到许敬从孙许虔、许劭、许靖和劭之子许混、许靖孙许游,可看出汝南许氏已成为声闻遐尔的一流门阀土族。
     汝南平舆许氏外,汝南召陵许慎,字叔重,是东汉著名文字学家,他的<说文解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汝南另一位著名人物。
     (二)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此支自容城徒冀州高阳北新城都乡乐善里。开基始祖为秦未稳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许猗。其曾孙许毗,在汉代官至侍中,太常,位列九卿。许毗之子许德,字伯饶,先任安太守,后任汝南太守,并定居于平兴(故汝南与高阳关系殊密)许德有四子,许据、许政、许邈、许劲。许据任大司农,子允,魏中领军镇北将军,生武,奇,猛。许猛,晋幽州刺史,子式,晋平原太守,生二子,许皈,晋司徒橡,为南支祖;许迈,晋东海太守,北支祖。
     (三)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此支许氏,当是文叔直系后裔。
     (四)安陆郡。治所在安陆(湖北安陆县)高阳南支。许皈,字仲仕,四子:茂、询、巍、雅。许询,字玄度,四子:元之、仲之、季之、硅。许询五世孙许君明,梁楚州刺史,子宏周生法光,法光生许绍,绍为唐陕州刺史安陆郡会,自此显赫。始祖应为许君明。
     (五)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许氏,为汝南平兴分支,东汉末年大名士许劭之后,因在太原做官而落户,并形成望族。
     (六)会稽郡。秦始皇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此支许氏,为汝南召陵许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著名文学家许慎之后,以分布于阳羡(今江苏宜兴0而著称。
     (七)其它望族。
     1、汝南东迁楚州(今江苏淮安)后又相继迁到同州(今陕西大荔)西安等地。至今、元时期,其中一些人在金吾卫上将军许威的率领下,迁至今河南灵宝市梁村居住。在许威迁居梁村后,相继出了许实、许进、许诰、许赞、许论等名人,其中4人在明代相继任各部尚书,是当时天下著名的望族之一。
     2、江南许氏。
     (1)从高阳迁往汝南,再徙居江南。许敬宗和许圉师,唐高宗时同时为相。许敬宗,杭州新城人(今浙江富阳)其父许善心字务本,祖茂系许皈之后。唯阳太守许远,为敬宗四世孙,移居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许圉师与敬宗同祖,敬宗为许询六世孙。今江浙许姓,皆出高阳。唐末二十世祖许儒自雍州入歙。宋初二十三世祖许逖迁高邮,二十五世祖许琳更自高邮迁无锡,挽近始自锡迁苏。
     (2)自汝南迁往江南。闽粤许姓,则始自汝南汉时许商,十九世孙许陶与子许天正,遂开基漳南,故闽粤许氏,皆天正为漳南二世祖。自汝南迁往汝南的,还有常州义兴的许胤宗。
     (3)晋陵许氏。晋陵(今江苏武进)汉代有徐州刺史许圣卿。
     (4)丹阳许氏。丹阳(今安徽宣城),唐有睦,郢州刺史许浑。
     (5)安陵许氏,汉置县,故城在今陕西咸阳东,汉有许博,著<大博经>

作者:xzb08 (2007/4/19 12:16:29)   回复此贴
  回复:许氏渊源 第 3 楼

山西红桐县明朝时期 迁居于山东阳谷县,还有许姓人氏

作者:221.226.113.* (2007/11/18 14:47:31)   回复此贴
  许氏渊源 第 4 楼

那甘肃通渭许家是哪里迁来的?
许泽斌

作者:许泽斌 (2011/9/28 9:12:5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4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许氏论坛  执行时间:1,828.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许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