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老谱谱叙
从来物本呼天人本呼祖慎重者必尽其礼追远者务尽其诚是人类贵于根本也明矣窃思木之长者必尽其固根本欲水之流者必浚其泉泉不深而望之远根不固而本不得我祖先之历史旧籍由江西迁往楚北安居汉阳崇林侍旁屡遭兵变流离复迁川邑南乡沥山象鼻岭迨后人丁繁衍分布而住老谱已详载矣惟我祖一伦一绍一经之分所住及至辛卯先皇洪水泛滥谱牒淹没可谓失其以传久矣幸得祖遗手编草谱残缺失值我祖宪公绍公律公颠末鲜知尊卑次序遭然余思祖德宗功敬宗收族古云道也巳丑秋月族长房兄大寿等亲查氏系乃吾世祖宪公嫡裔实源同而分矣源既国而盛举庶上朔本源下联至支派永笃亲之义耳 十五世太学生维坤敬撰
理谱遗序略史
道光丙戌之秋,九月太合族人宗祠议论修谱事一年告我始祖恒敬公郡——(字页残缺难查明)继从举以前为豫章辽西推而及矣得姓之所,自世原之中昭其可考己,然源长流,支分派别其不联合之势情,乃五百年内脉一脉相传世次未紊独犹以为輓如之何因相乘散,无友纪至,彼此不相识其急宜何如公之德原子孙众多地分十数品不能以为家望厌群贤悍然恃一己私见操史氏传出入由我势不能难剔骨肉乘我亲焉乱我族人笃孝悌子余不难不以急共动是役语云众志成城斯之谓与如夫谱未修之者详告。缙绅先生清叙无复赘。十四嗣孙传杰敬上
欧公谱式横图
盖闻家谱之修慎于国史之作国无史何以分朝代盛衰家无史焉能辨九族尊卑二者国家大典不可编废我祖宪公品学兼优岂无谱牒以贻后嗣奈辛卯横流谱牒竟与宗祠同而俱废矣迨道光庚子章族长克贵等全族共议全凭故老之默记上朔宗祖下传子孙总计七世勒成一编不可谓善继前人之志乎虽然其献不可考遂邀盛云春秀秀容宽崇大恺新造宗祠二栋继修谱牒六部亦不过及照旧以章尽报本追远之入耳而遗忘颠倒之失怏然变乎幸川邑族正大寿大洋维坤本年秋月负谱来家清查世系时外出不能亲理其事族正庚廷守荣乃会际和先极谱对读方知我谱所载之宪公即始祖恒敬公之苗裔也如是族长盘桓祠宇议修盛举其忘犹存其事尚未成时值仲冬复蒙族正大寿等代造新谱三部夜扁舟而来不辞风霜之苦余阅其谱不胜欣然受邀众商议请维坤际和启元先生同在余舍续其所未戴之不日而谱告成一叙以为后世子孙尊祖重谱之计矣 十五世嗣孙太学生明恺 敬立
一家不可无谱恐后人不知先人之所出也犹一国不可无史者恐后朝不知先朝之所兴也余族非无谱牒但因辛卯洪水泛滥如被秦火之楚焚不存其焉从始有创克贵盛堂元亨泽谱续修有荣寿恺文恺余父大恺等研宗而有残缺斯不忍终恨事乎可幸年逢已丑时值仲冬幸有川邑族正大寿大洋维坤三先生跋山涉水不畏险阻之劳披星戴月不辞凄凉之苦谨执宗谱亲临玉址欲查明本支以守一脉相传之本清系尊卑余就外传闻信即为对读其谱则之我始祖宪公非始祖乃五世祖也于是全族而联宗岂非是天造地设者哉乃邀族长庚廷守荣族正明恺公议更宗谱而捕遗失变祖牒而序昭穆且也戴祖宗之坟墓而秋霜春露各有后归系子孙明目而派别支分专屈余虽不才而重谱牒庶几乎上无愧于先祖下有益于后嗣又党半生快事于斯一见矣十六世儒生绍斯谨序光绪十五年冬月吉日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图籍之坏往往有文人学士起而修之况一脉相传由来旧矣以似以续勿详为记然前代末始年始无人矣我祖宪公传至一伯公历籍云梦东乡项家大塘复迁鱼林湖黄土沟聂家塌三分所住喻前人之遗址尚未记而谱之失矣足异哉乾隆初年赞宇兴化等更修宗祠民妥先灵何独不以谱一加之意哉时于辛卯泛滥吴门实漂如水何有之乡忆其年泛家汜宅不知凡独吾谱也与哉经今天的数典忘祖其又溪尤焉而后代子孙殊不忍其痛矣于庚子岁族首克贵盛堂泽谱元亨等特而厘订之上朔先祖君亮数公迁居兹土由上系下合族之亲陈长劲绘成一编稍有未详抑亦草谱之雅忌也若天自今修谱以来盖二十余兹矣我族之人每苦其残缺不足以备参加考核遂共重有订之仪受邀族人盛远盛才德隆德兴德良德春秀容士恺守等同余舍细加考校凡上三分之支派与夫大宗小宗就以其脉络以辨尊卑之序及其迁居外地悉加为记注关于建立祠宇为祖宗栖止所而更诸爽恺崇其 闳则祠内所置之祭田约计有二十余亩每次取租除春秋庶享其余储积颇厚作栋宇之新诚暮期可旦吾故老而决之未何不先修谱而先祠者斯言也焉嗣孙 寿恺 序光绪元年是月吉日
自今余拾肆孙传杰及叔礼柏仝姪家珩家贵家淳等 又与兄传支传芳传义众等 复同阖族商议谨将五世祖分支分成五房 又将各支各处尊卑长幼名目查清 令叙所造族谱六本 原以礼乐射书数六字为记礼字号系 后裔存管 乐字号系 后裔存当 射字号系 后裔执掌 御字号系 后裔存领 书字号系 支房执掌 数字号系 支房存管 自今派分之后 遗留后裔子子孙孙永垂万古 亲爱之意一本之谊 不失尊卑长幼之分 后裔由恐派满之时 理应阖族公议字派为据 目前族之宗派不可述意乱改 若有不知者 九族之中可访也 如有所知不尊者 祖德亦佑也 自此是谱所成 砥砺众心 必至光前裕后吾族家声焕然一振 孝弟之心耳 是为叙余拾肆代孙传杰字明万号绲元自叙皇清咸丰拾年岁官庚申仲春月吉日志立自前拾贰世祖起字宗派壹拾陆字无改诗礼传家 远振宪章克绍祖训 世序永昌
吾祖 橐公 于春秋时代,鲁相孔圣人,曾拜橐公为师,故称 圣师山 战国末年,秦朝荒政,诸侯各异。我祖 梁公 举兵伐秦,梁公驾崩,羽王继承,欲统天下,立国为楚,故官姓为辽西堂。汉末平帝即位封项子玉 又名 金龙,为左相,故称吏部大堂,昔已河南项城,赐项燕故名项城。项斯宦显故称 著易名高,于大明洪武初年,我祖由江西迁往楚北各地居住,乃水源木本,一脉相传。恒敬公 迁楚北邑南乡沥山坡象鼻岭元公 迁楚北孝感项杨庙复迁项家硚,还有数公迁居各地未曾查明恒敬公 生二子 仁公 迎公元公 生二子 文光 龙光仁公 生一子 福贵迎公 生一子 福善福贵公 生四子 成达 成德 大宽福善公 生二子 成璋 成琇成达公 生四子 长瑚 次班 三琏 四玺成德公 生 淋公大宽公 生三子 朝 阳 宪 迁汉阳蔡甸镇成璋公 成琇公 因老谱遗失 俱不详瑚公 生一子 兴化 仍居沥山象鼻岭项湾班公 居叶集项家咀琏公 生一子 台环 迁汉阳黄林寨现侏儒项家咀朝公 生二子 应魁 应举 因老谱遗失,俱不详阳公 生二子 应科 应选 不详宪公 生一子 德胜 迁云梦沙河乡 家大塘兴化公 生三子 星公昂公升公 一支住老新堤口。一支乔居台湾。一支迁汉阳童家台。二支迁黄石市。三支迁武汉。一支迁武汉市东城垸农场,还有外迁不详班公 后裔 一支迁项家冲,复迁孟家湾今汉川港堤淋公 后裔 一支迁汉阳官硚,一支迁沔阳关山,一支洪湖燕窝,一支迁蚌湖口,今华严农场,一支迁嘉鱼潘家湾,还有外迁不详。德胜公 生二子 奎 壁奎公 迁应城西湖岗 一支迁汉川刘格虾子地壁公 生四子 长经 次伦 三绍 四伟经公 复回蔡甸,进士职 升天官,皇恩加赐汝南贵州按察使,因公廉除奸被皇亲参奏、退职。隐居黄陂李集大彭家岩,由彭家岩一支迁居武汉市西马后路,及各单位。一支迁上海市蒲东路。一支迁沔阳仙桃市沙嘴村。伦公 迁鱼淋湖聂家塌 为下份绍公 迁黄渡沟 为中份伟公 居项家大塘 为上份 迁石羊湖朱家祠堂汉阳侏儒千紫山项湾,一支蔡甸一支汉正街。一支孝感花园项家庙。因老谱俱失,确难定为谁公之后裔 诚请谅解。龙光公 迁槐河店项家畈夏庙项湾,分支于孝感市二支。还有监利一支具考查,由二世代迁出未联。其各支系人丁繁衍,有各地工作者,有乔居者,不能一一详明,望吾后纪人才辈出,众志成城。后有续谱之际,加已详载入万代之后,便于清查。原子孙瓜藤绵绵,继前志,永保家谱传后人。
联谱理事会敬题 一九九一年
树有根,水有源;山分脉,河分支。《项氏宗谱官硚支系卷》在远柏老人的鼎力扶助下派生,这是项氏家族自一九九一年复修宗谱后又一盛事。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追本溯源,有说法项姓源于姬姓,而姬姓始于黄帝。据《史记》所载,黄帝本姓公孙,名叫轩辕,但因“长居姬水,改为姬姓”。黄帝是传说中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个姓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姬姓。中华炎黄子孙,虽“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但姓氏繁衍到今天,各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名人志士。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值得显耀的文化现象,每个人心头的寻根问祖情节,不但是牵动乡情、亲情的情感经脉,也是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绝好题材与资源。 今年初春,官硚项氏家族团聚,振国、振高、尼古等兄弟谈及《项氏宗谱》,得知一九九一年复修之宗谱,始知汉川沥山象鼻岭为我祖的发源地。欣喜之余,又从远柏老人家中获得“文革”期间手抄本(源于汉川沥山项家咀),此谱字迹可辨,我官硚支族脉络清晰。经众兄弟商议,由远柏老人续谱至今,吾等尽力通过网络传媒搜集项氏相关史料,并遵循一九九一年《项氏宗谱》之联谱宗旨,吸取其图文精华,特整理成《项氏宗谱官硚支系卷》,并由远柏老人核稿。其版式继承了老谱竖式传统风格,但字体一律使用简体,并备有数据光盘,以便后辈识别续编。同时一九九一年复修《项氏宗谱》之首卷亦制作成光盘,供项氏子孙后代研察与开发。家谱复修慎于国史,国无史何以分朝代盛衰?家无谱焉能辨九族尊卑?这次复修,吾等细心研读前人谱牒,因其历史原因和印刷条件所限,许多残缺不详和错误及无法辨别之处虽在所难免,但仍显项氏史料之珍贵。此举一为缅怀先祖,让祖功宗德永垂不朽;亦是造福后人,让项氏宗族文化光耀史册、世代相传。
第拾柒世 官硚支系 振雄 敬序公元贰零零柒年农历丁亥仲春吉日